大公產品

首頁 > 要闻推荐 > 正文

貧困縣「清零」 旅遊顯擔當 養在深閨人未識!

時間:2020-12-17 13:59:48來源:文旅之聲

  貧困縣「清零」,標誌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越來越近了。旅遊扶貧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方式,在貧困縣「清零」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少貧困縣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但旅遊資源豐富,或者有壯麗山川,或者有深厚歷史,或者有獨特民俗,這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資源,以發展旅遊業為契機,得以釋放光彩、生成財富,一幅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和諧畫卷在貧困地區鋪開。

  頂層推動 久久為功

  旅遊扶貧工作離不開國家的積極謀划和政策推動。文化和旅遊部等17部門2018年印發《關于促進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以農為本,多元發展,釋放鄉村旅遊發展活力。國務院2019年印發的《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優化鄉村休閑旅遊業,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通過摸底調查,在全國12.8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中,確定了2.26萬個具備發展旅遊條件的貧困村,作為旅遊扶貧的重點對象。近兩年,聚焦深度貧困,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將「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作為旅遊扶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從規劃設計、項目支持、宣傳推廣、人才培訓等方面聚焦發力。財政資金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文化和旅遊部通過「十三五」文化旅遊提升工程增補了700個深度貧困地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累計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過50億元。

  對已脫貧地區,文化和旅遊部繼續做好幫扶,穩固貧困戶、貧困人口參與鄉村旅遊收益模式,保障和擴大貧困人口參與鄉村旅遊就業,警惕返貧風險。加大旅遊扶貧帶頭人培訓力度,注重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切實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引導貧困人口靠自己努力改變命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蔡紅認為,旅遊扶貧展現出可持續性強、幫扶範圍廣、經濟效益好、成效快、返貧率低等特點,促進了農民收益提高,在農業產業、生態保護等方面也展現了獨特優勢。

  因地制宜 落實落細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各地文化和旅遊部門也積極行動起來,把旅遊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穩步推進鄉村旅遊富民工程。

  西藏從規劃引領入手,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區合力推進旅遊精准脫貧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加強精品景區建設,深入實施旅遊產業項目,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示範村(家庭旅館),研發和銷售鄉村旅遊土特產,加強旅遊技能培訓與就業指導。目前已打造具備旅遊接待能力的鄉村旅遊點278個,家庭旅館達到2351家,實現了旅遊帶動脫貧的目標。

  「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宣傳推廣聯盟秘書處設在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近年來,甘肅聯合相關省份舉辦「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線路推介、「美麗戰勝貧困」工作論壇、少數民族文藝展演和旅遊商品展銷等活動,完成深度貧困地區旅遊扶貧培訓6000多人次,通過發展文旅產業帶動55.46萬人脫貧。

  甘肅岷縣西壩村村民后明禮就是依託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的例證。2017年,后明禮開辦了一家農家樂,到2019年,每天能接待遊客100多人次。「我的生意好了,就在附近村子招了幾名村民到農家樂做服務員,每個月能給每人2000元多的固定收入,讓村民通過參與鄉村旅遊脫貧。」后明禮說。

  曾經偏僻貧困的陝西省榆林市佳縣坑鎮赤牛坬村,2015年依託「企業+農戶」模式,成立了旅遊公司,承包村集體旅遊資源,承包收入的70%用於農民分紅,30%用於村集體投資發展。旅遊公司的股東已從最初的10戶發展到現在的近50戶。赤牛坬村村黨支部副書記高根強說:「2019年赤牛坬全村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達1.8萬元,貧困發生率降至0.29%,實現了從一個偏僻落後的小山村到年收入近600萬元的旅遊明星村的蛻變。」

  就業創業 走向小康

  旅遊的快速發展,讓貧困地區的百姓找到了致富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鼓起了錢袋子,越來越多背井離鄉的打工者回到家鄉通過發展旅遊創業致富。

  談及今昔生活,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光霧山鎮彭家壩民俗村「石磨坊」農家樂經營業主盧舉瓊不禁感嘆:「變化太大了,完全沒想到!」2006年,盧舉瓊和丈夫返鄉開辦農家樂。不到兩年時間,夫妻二人還清了貸款、新添置了汽車。近年來,隨着前往光霧山景區避暑、賞紅葉的遊客不斷增多,「石磨坊」的生意也越來越好。2019年,「石磨坊」收入50餘萬元,並帶動在農家樂工作的村民致富奔小康。「我們日子過好了,也要盡點兒力幫助那些還有困難的鄉親。」盧舉瓊說。

  11月1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發出公告,莎車縣等10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莎車縣米夏鎮夏馬勒巴格村扶貧專干張譯說:「近幾年,米夏鎮大力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同時利用農房資源,發展農家樂和民宿產業。今年旅遊旺季,我們一個櫻桃園的日均客流量在3000人次左右,直接帶動200名貧困戶穩定就業。」

  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呼波音艾勒嘎查的馬堂友,十年前只是一個種着十幾畝苞米地的普通村民。後來靠着玉龍沙湖旅遊區的發展,馬堂友開始給遊客拉駱駝,現在他已經成為村里遠近聞名的「駝隊長」,經營着100多峰駱駝。「之前養駱駝就為了賣駝肉。現在遊客喜歡坐在高高的駝背上看這裏的大山,走大沙漠,欣賞玉龍沙湖,駝隊旺季月收入有二三十萬元。」馬堂友說,村里的「窮哥們」現在也都吃上了旅遊飯,有的給景區提供新鮮食材,有的開起了農家樂、牧家樂,有的直接在景區上班,大家的日子過得跟景區一樣美。

  作者:陳俊成 白驊 王思超 張巧平 張隴堂 任麗 趙騰澤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