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疆 > 正文

全景解碼新疆博物館④ | 在歷史的細節中讀懂樓蘭龜茲

時間:2022-05-31 14:38:32來源: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首由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所作的邊塞詩,流傳千古。然而,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樓蘭在東晉期間就悄然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唐朝雖已無樓蘭,但由於其地理位置十分顯著,曾是西出陽關以及東入西域的必經之地,樓蘭一詞因而被文人墨客用於抒發家國情懷,屢見於邊塞詩之中。

  此次時空旅行的第三站,請隨記者一同穿越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新疆博物館二期新館《新疆歷史文物展》中,探秘1600年前的樓蘭往事和那個時代的歷史細節。

  

  5月25日上午,魏晉南北朝展廳,講解員在向參觀者介紹樓蘭壁畫墓情況。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壁畫、課本和帶鉤

  進入「魏晉南北朝」展廳,樓蘭古城出土的部分文物和首次亮相的樓蘭方城東北壁畫墓,成為關註的焦點。

  樓蘭一詞,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西漢時期,其位於絲綢之路南道的交通要道,曾在中原王朝統一西域、維護絲綢之路交通安全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也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公元4世紀後,樓蘭神秘消失。

  20世紀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羅布泊發現了樓蘭,消息一經公布,轟動世界。此後,英國的斯坦因、美國的亨廷頓、日本的橘瑞超等人,先後踏入樓蘭古城,盜取了大量珍貴文物。

  樓蘭是怎樣的一個綠洲城邦?樓蘭人的生活又是什麼樣?

  樓蘭方城東北壁畫墓重現了樓蘭發掘現場。記者從展廳中央一幅名為《宴飲圖》的大型壁畫上看到,上有三男三女,人物頭部雖已看不見,但從其手持精緻缽或杯、身着時尚考究的服飾可以看出,他們正在「開懷暢飲」。

  配以旁邊展櫃的壁畫圖片可以了解到,他們平時除了「把酒言歡」,還有斗駝、斗馬等娛樂活動,生活很豐富、精緻。

  自治區博物館研究館員阿迪力·阿布力孜說,樓蘭方城東北壁畫墓是考古工作者2003年在若羌縣羅布泊西北荒漠地帶清理的墓葬,壁畫內容反映的是墓主生前生活,墓主人有可能是絲綢商道上的粟特人,也有可能是當時的貴族,「墓葬中的壁畫和阿斯塔那墓地中的壁畫、庫車友誼路磚室墓中的壁畫一樣,都深受甘肅河西地區喪葬文化的影響,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與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實證。」

  

  樓蘭LA遺址出土《急就章》。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樓蘭的小學生課本長啥樣?出土於樓蘭LA遺址《急就章》的文書圖片,向我們還原了當時小學課本的模樣。據悉,《急就章》是從中原傳入新疆地區年代較早的古代小學讀物。

  在樓蘭出土的文物中,一枚精緻的銅帶鉤引起不少參觀者好奇。這枚銅帶鉤呈S形,首端上部有一個柱狀凸起,尾端向內側彎曲。「這枚帶鉤是魏晉時期樓蘭官員束腰的用具。」阿迪力·阿布力孜說,帶鉤是中原古代貴族束腰用的用具,多用青銅鑄造,也有用金、銀、鐵、玉等材料製作的,功能和今天人們的腰帶一樣。

  「搬來」庫車友誼路墓葬

  樓蘭方城東北壁畫墓的旁邊,是一座形制特別的仿磚室墓,看上去獨特又有藝術感。青磚修葺,拱形墓頂,墓門上部有照牆,上有磚雕的成排椽頭,照牆的青磚上還有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等雕飾。

  自治區博物館研究室文博館員巴音其其格介紹,這裏還原的是庫車友誼路磚室墓的墓葬形制。庫車友誼路磚室墓是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共有15座,可分為豎穴單室磚墓、斜坡墓道單磚室和斜坡墓道前後雙室3種,曾出土陶器、銅鏡、錢幣等大量珍貴文物。陶器以單耳罐、雙耳罐、雙系罐等實用器為主,具有塔裏木盆地周緣漢晉時期陶器的文化特徵。

  墓室有多個墓主,墓主有口含錢幣、手握錢幣的現象。據考古工作者分析,墓主可能是深受中原文化影響的龜茲貴族,也可能是居住在當地的屯戍軍吏或河西移民。

  

  庫車友誼路磚室墓仿品,墓門上有照牆,上有磚雕的成排椽頭,青磚上還有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等雕飾。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庫車古稱龜茲,是兩漢時塔裏木盆地南緣的著名綠洲城邦。張騫通西域後,龜茲與漢王朝在政治、經濟上的關系一直相當密切。漢宣帝時,龜茲國王絳賓求娶解憂公主女弟史為妻,成為漢朝皇家外孫女婿,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早在西漢時期,龜茲已有一定數量來自中原地區的遷移人口。東漢章和元年,班超大敗莎車、龜茲,永元三年重設西域都護,自此,龜茲成為漢王朝經營西域的中心。

  魏晉至前涼時期,中原王朝設西域長史,龜茲仍與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聯繫,前秦呂光征討龜茲時,所見龜茲國「城有三重,外城與長安城等。室屋壯麗,飾以琅玕金玉」。由此可見,漢文化對龜茲地區影響很深,而龜茲音樂和舞蹈也是在那個時候,傳入中原地區的。

  

  庫車友誼路磚室墓仿品。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庫車友誼路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與中原、河西地區漢晉時期文化密不可分,在很大程度上印證了文獻記載。這批資料對準確闡述漢晉時期國家治理西域的歷史,揭示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歷史內涵,有着重大的學術價值。」巴音其其格說。

  葡萄棗梨廣泛種植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屯田士卒帶來的先進農具、農作物和牛耕技術,推動了西域各地經濟文化發展,農業、牧業、手工業、採礦業等得到恢複發展。尤其是葡萄種植等園藝業,因中原的先進農具和技術,獲得普遍推廣。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各城邦的園藝業得到推廣。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在展廳中,可以看到多件關於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造方面的文書。史載,公元384年,呂光率兵西進龜茲時,該地富戶「厚於養生,家有葡萄酒。或至千斛,經十年不敗。」可見,葡萄種植業已非常發達,除了葡萄,棗、梨、梅(李)等果品在西域也有種植。

  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記》裏展示了尼雅遺址的果園風貌,稱那裡有乾枯了的成排桃、杏、梅、蘋果以及葡萄樹等。1996年中日尼雅遺跡學術考察隊曾公布,他們在尼雅遺址發現了長達122米、寬約68.5米的果園,園子裏還埋了一個直徑為60釐米的大瓮,瓮可能和釀酒有關。

  

  吐魯番出土葡萄棗樹的文書。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阿斯塔那出土的文書顯示,公元5世紀前半葉,高昌以葡萄園為主的園藝業已具相當規模。當時,葡萄園佔高昌田地總量的10%。無核白、馬奶子、紅葡萄等品種,在歷史文獻上已經有記載。

  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古墓還發現了數十枚紅棗核、梨乾、梅干,年代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些發現進一步印證,葡萄,梨、梅、紅棗等經濟作物在當地已經推廣種植。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吐魯番出土葡萄種植的文書。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以釀造葡萄酒為主的釀造業也得到快速發展。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趙梅攝

  「經生體」抄寫的《三國志》

  公元前1世紀前後,佛教文化傳入西域。公元4世紀至10世紀,佛教文化進入鼎盛,伴隨着佛教信仰的傳播和發展,西域形成了鄯善、於闐、疏勒、龜茲、高昌等多個佛教文化中心。以佛教經典詮釋、翻譯、寺院建築和雕塑、壁畫為內容的佛教文化,得到快速發展。

  這一時期的西域佛教極富多元性,既融合了古代印度、波斯及中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強烈的西域文化特點,並對中原地區的思想文化、文學及藝術產生了一定影響。

  展廳展示的《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抄本殘頁,1965年出土於吐魯番安樂城遺址南邊一座廢棄佛塔的陶瓮中,有研究者認為這是現存最早的《三國志》手抄本。同時出土的,有還有《妙法蓮華經》佛經殘卷等。

  阿迪力·阿布力孜說,受佛教文化影響,這兩份殘卷字體是抄寫佛經時使用的字體,不同於當時流行的隸書。當時,印刷術還未出現或者未被普遍使用,佛經需求量大,質量要求較高,抄寫佛經的「經生」形成專門的行業,而抄經的字體也逐漸形成,被稱為「經生體」或「抄經體」。

  《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殘卷原本與佛教沒有什麼關系,但由於這本史書傳入高昌後,深受當地居民喜愛,以至於佛寺的僧侶們在抄寫佛經的同時,也抽空抄寫這本名著。這件殘頁用筆豐腆、字距緊密、使轉靈活、富有動態,可見其書寫速度較快,從中可以領略到1500多年前書法藝術的風採,也展現了西域和中原地區緊密的文化交流。

 
資料來源:石榴雲/新疆日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