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疆 > 正文

侯漢敏委員:建設特色博物館 讓博物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時間:2022-01-26 12:50:59來源:人民網

 

  

  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副廳長侯漢敏。人民網 吉布吉瑪 攝

  「國家九部委印發的《關於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將更加成熟定型。特色博物館是絲綢之路文化科教中心的重要支撐,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為促進新疆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應大力發展具有新疆特色的博物館,向大眾展示新疆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副廳長侯漢敏說。
  近年來,新疆博物館事業不斷髮展,初步形成了以自治區博物館為龍頭,地州市博物館為骨幹,縣市區博物館為基礎,行業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布局體系,涵蓋歷史類、藝術類、自然和科學類、綜合類四大博物館類型,博物館收藏、教育、展示功能日益凸顯。
  目前,全區擁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246處,其中一批特色博物館受到群眾熱捧,如伊犁、塔城等地的手風琴展示館,新疆民航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規模並不大,但各具特色,極富文化內涵,在實現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
  侯漢敏委員指出,建設特色博物館也面臨一些着問題。比如館藏還不豐富、內容還有待充實、展陳品質和水平還不高、教育功能彰顯還不足、對外推廣交流力度還不夠等。
  侯漢敏委員建議,應依託新疆資源豐富優勢、突出各地特色,盤活存量、加快增量,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體制完善、功能完備的博物館事業發展格局,分階段有序推進實施;並着重發展主題博物館、鼓勵特色博物館,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一家親等主題,推動建設新疆民族團結、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訪惠聚、對口援疆等一批當代主題博物館;依託文物遺址、歷史建築、工業遺產、農業遺產、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建設特色博物館,讓博物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
  此外,還需加快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當前,博物館「文創熱」的到來,為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路徑。在打通收支渠道的基礎上,注重觀賞性和使用性並重,收藏價值與吸引性並存,藝術性與市場化並舉,立足絲綢之路大背景,強化博物館文創產品在深挖民族文化內涵、搭建貿易通道、肩負民心相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