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黛西札記/中環尋香\李 夢

時間:2021-03-17 09:28:03來源:大公報

正在中環燕譽堂展出的博山爐。\作者攝

  雖說小時候已讀過朱熹的詩句「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在我去到中環荷李活道古董店「燕譽堂」品香並近賞正在館內舉辦的中國香文化展覽前,仍對中國香文化所知甚少。多虧「燕譽堂」主理人之一蔣美玲講解展品中的博山爐、香囊以及以香為主題的書法等,才讓我對於中國香及其背後的悠長歷史,多了親近與體認。

  中國香文化的歷史綿延數千年,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文字記載,屈原在《離騷》中提及「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可見古人對品香與燃香頗為尊崇,將其視作高潔、典雅的物事。今次燕譽堂展覽以時間為序,展出不同時期的香爐、香盒和香囊等器具,其中漢代及之后的博山爐,給我留下尤其深刻的印象。

  博山爐是中國古代焚香所用器具,出現於西漢,流傳於魏晉南北朝,遠傳至日本和朝鮮等地。通常以青銅和陶瓷為材質,爐蓋呈山形,故得此名。博山爐在漢代的興起與流傳,與當時人們的文化及信仰不乏關聯。事緣西漢時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香料傳入中國,因這些香料名貴,為保證其燃燒得法,需要特別製作形制合適的熏爐。彼時盛行神仙方士思想,傳說稱東方海上有蓬萊、方丈與瀛洲三座仙山,意即「博山」。香爐設計成山巒層疊的形狀,爐下托盤象徵海邊,山海相依,體現古人對天地自然的尊崇。

  看過博山爐、唐朝人佩戴的香囊,以及清代漆器香盒等展品后,我隨美玲來到二樓茶室,開啟品香之旅。據她介紹,品香是中國古人,尤其是古時文人熱衷的社交活動。三兩好友,閒時相聚,有茶有香,吟誦談笑,其樂融融。據說主人在聚會後常作「品香日記」,詳細記載會客的時間、地點、品香種類以及各人的感受等,可見當時人們對於香事的重視。古人重禮儀,宴飲皆多禮數,品香亦然。美玲告訴我,品香時,香爐在賓客間傳遞,通常每人品香三次即傳爐,可輕聲分享自己的感受心得,卻不可高聲喧嘩,以免影響香席的寧靜。眾人圍坐香席,凝神靜氣,方可近觀細味,感受個中妙趣。

  猶記得那日品香后神清氣爽,連日來的勞累與困頓消失大半,返程路上腳步輕快,幾近雀躍。今人品香,或不似古人那般渴求與神明對話,但求在繁忙工作之餘,覓得一點心安與暢快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