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潮州功夫茶的和之道 ──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香白

時間:2020-10-16 11:39:39來源:大公報

陳香白以學者的嚴謹梳理功夫茶的發展脈絡

  (大公報記者 李望賢)2000多年前,唐朝文化從中原地區隨着遷徙的人群,沿着江浙、閩南來到粵東,在潮汕大地停駐。功夫茶文化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沿着人群的遷徙路線來到這裏。而今,潮汕地區保留着許多唐宋的古老文化。一把茶壺,三個小杯,潮汕人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中,仍保留一份細品慢飲的悠然。

  在潮州府長大的陳香白,20多年前開始主攻研究功夫茶文化,以學者的嚴謹梳理功夫茶文化的歷史脈絡,更以匠人的堅持,傳承功夫茶文化的文化內涵。他不僅搜集整理潮州功夫茶二十一式,更致力建立了中國功夫茶文化的理論體系。

  在潮州舊城區一棟普通的居民樓,80多歲的陳香白接受了記者的訪問。話題還未打開,水已經煮沸,洗茶燙杯沖泡……圓盤中,3個小杯茶湯明澈,主人右手一伸,「請,食茶」。話題便在輕煙繚繞中,就着一杯杯茶湯開始。

  學者研茶

  1938年,陳香白生於香港,姓名中的「香」字正源於此。紛亂的年代中,陳香白的家庭也遭遇諸多變故,半生坎坷。但是功夫茶是記憶中難得的家庭團聚時光,「飯後約半個小時,父親點起火爐,招呼喝茶,一家人便團團圍在一起。」讀書的年紀,陳香白拜老秀才為師,入門先學的便是功夫茶,先從燒水學起,「師父用半瓣花生殼就能點着火,我要用4瓣。」

  在功夫茶文化的浸潤中成長,陳香白20多年前在一次東南亞風俗國際研討會上,選擇了一個研究切入點──潮州功夫茶與孔子思想的聯繫。那篇論文得到了各方的讚賞,還經巴黎科學院院士胡道靜推薦給了國際刊物,這也成為他主攻茶文化研究的開始。

  在此之前,他是韓山師院的教授,專研《易》學、文化學研究。以專業學者的嚴謹在中國傳統文化裏爬梳功夫茶文化的脈絡,陳香白提出了許多獨創性的見解。他提出中國茶道「七義一心」說,即中國茶道形成於盛唐,涵蓋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引導七種義理,其核心思想是「和」。他還首創《中國茶道太極圖》,揭示中國茶道與中國傳統文化之傳承關係及天道自然玄機。

  歷經10年修訂,他出版了一本小冊子《中國茶文化》,200多頁,16.5萬字,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前秘書長張大為譽為中國茶道理論體系之構築奠基。

  知行合一

  在陳香白看來,潮汕功夫茶、中國功夫茶道、中國茶道其實三位一體,可以說潮汕功夫茶是中國古代茶道「活化石」,自有一套系統的茶道。在茶具上,火爐、茶壺、茶洗、茶盤、砂銚、茶杯皆有講究。在程序上,功夫茶從治器、納茶、候湯、洗茶、沖點、刮沫、淋罐、燙杯、灑茶、品茶,自有一套烹法。民間又根據其中關鍵性程序,總結出「高沖低灑,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口訣,衍生出「意境美」。

  在繁瑣的茶藝中,功夫茶蘊含着唐宋以來精行儉德、修身養性、致清導和的傳統文化。作為海內外知名的大師,陳香白也在踐行着這些傳統美德,他的居所在舊城區一棟普通的居民樓,環顧家中,裝飾簡樸,惟滿室書香。他的生活也極其簡單,茶飯適口,勞逸得當。

  他表示,潮汕功夫茶強調茶種的選擇、山泉的評品、茶具的講究、烹製的從容有序、品啜的自恣適己,全過程突出雍容儒雅而又順應自然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泡茶的人也在不斷觀照自身,陶冶性情,茶盤上三個小茶杯,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品字,品茶就是品人生。他說,「你專心泡茶,專心滾杯,你的神就出來了,沒有其他什麼秘訣,你專心做某一件事的時候,你的神就煥發了光輝。」

  言傳身教

  茶道,更是茶情,即人際關係。功夫茶玄之又玄,卻也俗之又俗。在潮汕地區,無論盛宴嘉會,乃至街邊路側,人們擎杯提壺,長斟短酌,成為一種風俗活動,更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形態。

  仍以一壺三杯為例,陳香白指出,三杯是功夫茶的標準配置,不論人客寡眾,大家輪流喝,每喝一次燙洗一次小杯,體現了潮汕人的禮讓精神和茶道的核心精神「和」。過去泡功夫茶都是由一家之中的長者來為客人奉茶,以示對客人的重視,功夫茶的品飲常由幾個人圍坐在一起,大家喝茶聊天談生意,也體現了「和」的生活態度。而由此再進一步昇華,「和」包含了萬事萬物的最高審美境界,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多層面。

  相對於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繼無人,功夫茶在潮汕地區仍是廣泛的存在。陳香白認為,功夫茶的傳承應以家庭為單位,言傳身教。在家庭內部,功夫茶原本的「和」的核心則轉變為「孝」,從時序上來看,孩子年幼時先是由家長為孩子泡茶,隨着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上了年紀,則由孩子反過來為家長奉茶。這是一種孝道學習的載體,是傳統禮儀的傳承與延續,它以家庭為紐帶而飽含生命力,體現着扶幼尊老的傳統道德倫理。在家庭關係穩固的潮汕地區,功夫茶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