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故紙堆載文化記憶 古籍修復師見證技藝的傳承

時間:2020-09-17 10:02:15來源:新華社

■古籍修復師正在翻看已經修復好的古籍。中新社

  古籍修復師被譽為「縫補舊時光的人」、「與時光對話的人」,他們為古書「尋方開藥」、「診病醫治」,被讚「妙手回春」。53歲的許彤坐在操作台前,手持一張古籍書葉,對陽光查看破損程度,再把書葉揭開、展平,用鑷子整理紙張、對字,後用毛筆蘸漿糊修補。作為一名專業的古籍修復師,這套工作流程許彤已熟練操作十餘年。 

  「2007年以前,全中國的古籍修復師加在一起還不到百人。」許彤是重慶第一批半路出家學習古籍修復的人。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始實施,全國第一期古籍修復培訓班招生,「從小就熱愛手工活」的許彤主動申請報名,爭取到重慶唯一一個名額,就此與古籍展開不解之緣。2015年,兼具刻碑、修復、傳拓、裱畫等功能的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重慶傳習所成立,許彤擔任導師助理職務。 

  「業內把書寫或印刷於1912年以前、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書籍稱之為古籍。古籍經過代代相傳,存在蟲蠹、龜裂、污漬、水漬、焦脆、缺損、斷線等問題,隨時間推移,會變得愈發嚴重。」在許彤看來,古籍和人一樣,因為年歲增長或歷史保存條件限制,會有「病痛」產生。人需看病吃藥,古籍也需施以「醫治」。 

  一套完整的古籍修復流程,猶如一台繁雜的「手術」:拍攝修復前的書影、制訂修復/複▊方案、打漿糊、拆書、揭書、去污、配紙、溜書口、補書、托書、修書皮、壓平、摺紙、禲B錘平、壓實、釘紙拈、裝書皮、訂線、壓平、拍攝修復後的書影、填寫修復檔案……完成前述工序,有時需要半個月,有時也需大半年。 

  「修舊如舊」是古籍修復的原則之一。為保護書籍,修補的紙張有嚴格限制,必須與原文獻顏色一致、厚度相當,甚至連纖維成分、簾紋也要非常接近。遇到材質特殊或帶有退色的紙張,修復師還要自行調配染色。除技術上的難度,修復還有一大難點是「耐心和細心」,任何一絲鬆懈,都會給古籍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如果我不管它,任其腐壞下去,百年後它或許會風化。但因為我的工作,它得以再保存100年。這就是我的價值和成就感。」許彤說,從事古籍修復以來,她見證了修復條件的不斷革新,也看到行業向好的點滴變化。隨網絡日趨發達、《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走紅,越來越多人看到「文化傳承」的力量,自願加入古籍修復隊伍,重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人員也由2007年的2人發展到如今的8人。 

  畢業於吉林藝術學院書畫修復與裝裱專業的徐言勃是重慶圖書館內最年輕的古籍修復師。「我身邊大多數同學都已經改行。所幸我的父母很支持我的工作,一直鼓勵我。」徐言勃說,雖然古籍修復伴珊瞗A但想到古人留下的東西通過自己實際操作後能煥然一新,他的工作便有做一輩子的意義。 

  37歲的崔月婷用了近10年時間,完成一名文秘到古籍修復師的蛻變。談及初衷,崔月婷說,她鍾情於修復古籍時「每天都有一點看得見的進步」的成就感。當古籍在手,她的關注點便只在方寸修復台間,可任憑時間流逝。根據《「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劃》,到2020年中國珍藏古籍的修復數量將達到350萬葉,培訓古籍收藏單位從業人員達到1萬人次。 

  許彤告訴記者,隨高等院校招生、師傅帶徒弟、開辦培訓班等授課方式日趨多元,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加入古籍修復行列。近年來,重慶圖書館也走上街頭,以體驗雕版印刷和拓片製作等方式,寓教於樂地向市民普及古籍修復知識,讓千百年的記憶文脈得以更好延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