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长廊 > 正文

肖復興:京城六百載 天涯咫尺間

時間:2020-08-17 16:26:28來源:大公網

肖復興探訪金井胡同沈家本故居

  從明永樂十八年紫禁城竣工算起,北京建城的歷史迄今已有六百年。風雲激盪,歲月淘洗,北京也由一方皇城演化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而且古風與新味雜糅,歷史的回聲與向前的號角緊密交織。如此多維的北京也成為文人筆下與市井茶間永不乏味的話題,著名作家肖復興的《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正是這樣一部「解味北京」的新作。

  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

  作為「京味作家」的代表,肖復興曾在《藍調城南》、《八大胡同捌章》、《我們的老院》中,對北京的胡同院落做過地理檢索與歷史鈎沉,那一字一句背後的一街一巷、一人一景,至今讀來依然饒有興味、余韻不絕。那麼,在北京建城六百年之際推出的《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又將帶來哪些不為人知的老北京與新感覺呢?

  近日,肖復興在北京接受了大公報獨家專訪。他表示,《咫尺天涯:最後的老北京》不再單純寫一條街巷,或一個院落,不再局限於一事一地一人,而是着眼於北京的歷史遺存與其背後的文化關係,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現象的鋪排。肖復興還認為,應該認真挖掘北京城的歷史遺存,讓那些古老街巷不僅是賣貨的商區,而是帶上人間的煙火,綻放歷史的氣息。

  迷途識津渡 人城情愫深

  「這吳佩孚老宅究竟在哪兒呢?」肖復興一邊鎖眉思忖,一邊繼續轉悠。北京宣南大吉片是一個名人故居扎堆的地方,剛剛「造訪」完京劇大師李萬春的舊宅,肖復興便想依據事先檢索好的信息「順路」看一下吳佩孚故居。但這條路卻怎麼也「順」不到地兒了。

  「吱吱……咕嚕嚕……」一陣車輪輾壓轉動的聲音,從肖復興轉了大半天的胡同口,一位老爺子推着一輛輪椅出來遛彎,上面坐着一位中年人。肖復興看得出來,這是一位智障人士。「老爺子,您知道吳佩孚老宅在哪兒嗎?」「嗚嗚……」沒等老爺子開口,輪椅上的中年人竟先「動」了起來,手臂使勁向正南方指過去。肖復興心領神會,「好嘞好嘞!多謝您嘞!」沒走多遠,肖復興又遇到一處路口,正當他想該怎麼走的時候,忽聽身后又傳來「嗚嗚」的聲音,肖復興回頭一看,原來那位中年人正用力搖臂示意自己向右拐彎。

  最終,肖復興按照中年人的指引順利找到了吳佩孚舊宅。「那次經歷讓我感動良久。那些老北京人並不知道我要做什麼,卻無私地幫助我,我覺得老北京的歷史能綿延至今,跟老北京人的情感是密切相關的。而這些老北京人,既是古城歷史文化的活字典,更是北京城的寶貴財富。

  「如果沒有他們,光靠我自己,我覺得我是無法完成這次創作的。」肖復興說,老北京人與老北京城,那份人城之間共生共有的情感,不僅是老北京的文化特色,也是支持自己一路堅持完成這部新作的最大動因。

  反思「破舊立新」建設倫理

  在這部新作中,肖復興再現了古城的千般美好與萬重底蘊。但古往今來,歷史總在演進,物事未停更迭。對於既裹挾着「古物之美」,同時又不停「飛轉向前」的北京城而言,這背後的糾纏與邏輯,也是肖復興始終思考的話題。

  「北京所面臨的古城保護與發展問題,既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也是一個歷史性問題。」肖復興認為,古今中外,任何一座古城都需要發展,換言之,變是潮流,不變是不可能的,因此把老北京發展為新北京,這並不錯。但關鍵是如何變。過去四十年,我們需要反思的就是那種一味「破舊立新」的城市建設倫理。

  在改建新建北京城的過程中,曾有一種觀點認為「新的就是好的,舊的就是不值錢的」。對此,肖復興認為,北京的一些街巷院落確實很破,表面上看不值錢了,但問題是這種破舊的原因是什麼呢?這並不是老街巷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多年來我們失於對它們進行保護。「我們應該做的是加強保護,而不是全部拆毀。而且拆舊立新的東西,就不是老北京了,甚至可以說就是一種贋品,是一種偽造的歷史。」

  上世紀中葉,梁思成率先提出把北京城作為一個整體進行保護的理念,並深情地將北京城比為一座「世界性的文化博物館」。對此,肖復興深以為然。「我們應該認真反思過去數十年中,我們在保護老北京、發展新北京中的得與失。繼而在此基礎上,重新進行整體規劃,特別是對老北京的街巷院落進行一個全方位的保護。」肖復興十分感慨地說,這樣一點心願,也正是自己寫作這部作品的初衷。

  在肖復興看來,北京城的文化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皇城文化。故宮的富麗堂皇,祈年殿的獨特建築,頤和園的山水風光,這些都是舉世無雙的歷史遺存,也構成了北京皇城文化最核心的載體。」

  「北京宣南地區曾經集中了大量的歷史名人,這成就了北京獨特的士子文化。」肖復興說,從清朝到民國,從戊戌六君子到陳獨秀、李大釗,宣南名人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時至今日,當你在這裏穿街走巷,恍惚間,依然覺得會與這些風雲人物擦肩而過。

  肖復興認為,平民文化也就是市井文化,它構成了老北京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分支。透過《駱駝祥子》、《茶館》、《四世同堂》等作品,老舍就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多姿多彩的京城平民文化圖。

  「所有這些文化,都應與老百姓有一個親密的溝通,而不是讓消費文化和娛樂文化充斥人們的生活。」肖復興表示,我們應該認真挖掘北京城的歷史遺存,讓那些古老街巷不僅是賣貨的商區,而是帶上人間的煙火,綻放歷史的氣息。

  近年來,年輕人的審美與趣味日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潮流。而消費文化和娛樂文化在年輕人中間亦頗受歡迎。與此同時,文化遺存漸被塵封,歷史記憶日漸遠去,有關古城的精神血脈還有多少能在年輕一輩身上得到傳延,也成為眾多有識之士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我們這一代人是在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算是抓住了老北京的尾巴。而年輕一輩是在新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對老北京的文化相對而言是缺少認知的。」肖復興認為,年輕人絕不應對城市的歷史和文化一無所知,而應該補上這一課。「如果你真把自己當作一個北京人,那就不能把對北京的認識停留在南鑼鼓巷、煙袋斜街上,也不能停留在鹵煮、豆汁兒上,而應該有一種更具縱深感的認知。」

  心戀搖滾樂 情在塵世間

  肖復興十分重視文化與人的親近感。「讓年輕人理解、認知北京文化,絕不能空對空,只讓他看書和照片,而應該有一些實實在在的載體。因此,故宮、頤和園、胡同、四合院、名人故居、老字號等尚未被破壞的歷史遺存就顯得格外珍貴。應該充分利用這些遺存,讓年輕人親近它們,與它們心心相融。」在肖復興看來,如果歷史與今天沒有聯繫,那歷史自然跟年輕人沒有聯繫。反之,如果能讓歷史與今天聯繫起來,那就會跟年輕人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

  如今,已經年逾古稀的肖復興談起北京、談起歷史,依然思路清晰、興致勃勃,就好像回到了年輕時的自己,那般瀟灑,那般隨性。「你可能想不到吧,我還是一個搖滾迷嘞!我最喜歡的就是鮑勃迪倫。他有兩個方面最讓我欽佩:一是堅持做音樂,直到今天;二是他始終對現實和底層保持着最深切的關懷。」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譯:一座山要屹立多久,才能歷經滄海桑田……一個人究竟要抬幾次頭,才能夠見蒼穹……那答案,我的朋友,就在風中飄盪,答案在風中飄盪……)聊着聊着,肖復興忍不住哼唱起來。那一刻,他彷彿再次回到自己的純真年代。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