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特色旅游 > 正文

按「圖」索驥 穿越中美洲與北美 邊走邊看博物館\尹六

時間:2019-03-07 11:11:28來源:香港文匯報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去年年底,從廣州出發,跋山涉水來到中美洲與北美,在墨西哥城、蒙特利爾和多倫多進行文化交流。這一趟旅程筆者跨越了大半個地球,雖辛苦,卻是收穫之旅、藝術之旅。驚鴻一瞥間,對墨西哥和加拿大不同的文化藝術底蘊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由阿方索.卡隆執導的《羅馬》故事發生地就是墨西哥城的一個中產社區羅馬,憑借這部奧斯卡熱片這也使得墨西哥城的名聲大噪。墨西哥是美洲文化大國,擁有古代印第安人創造的燦爛文明,是美洲三大古老文明中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的發祥地。墨西哥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將印第安土著文化和歐洲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以獨具特色的文化聞名於世。在博物館大門口,有一座用整塊大石雕成的「雨神」,它高8.5米,重168噸;院中還立有一根圖騰大銅柱,柱上有一個巨大蘑菇頂,頂上蓄水,向四面噴灑,像一個「雨泉」。寓意古代墨西哥人所渴望的水,強調水在推動墨西哥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阿茲特克文化的象徵--「太陽曆石」是鎮館之寶。它是古代阿茲特克人獨特的創造,被雕刻在一座巨石上,很像一個圓盤,直徑3.6米,重24噸,是古阿茲特克人奉獻給太陽神的一塊紀念碑。

  墨西哥也是傳奇女畫家弗里達的故鄉。弗里達6歲多得了小兒麻痹症,致使右腿萎縮。19歲那年,一場車禍使她失去了生育能力,痛苦如影隨形,她靠畫畫轉移注意力。母親在她的床上掛一面鏡子,使她能夠畫自畫像。

  她的作品多是自畫像,帶着對自己的審視眼光。除了繪畫天賦,她與墨西哥國寶級的壁畫大師里維拉之間相愛相殺的婚姻也為她的一生增添了濃墨重彩。如今500元的墨西哥比索,正反面就是這對夫妻。2002年講述弗里達傳奇人生的同名電影則讓更多的人了解她的傳奇人生。

  每年世界各地遊客都會專程到弗里達博物館(俗稱藍房子)向她致敬。弗里達在墨西哥有多麼重要?看看弗里達故居前排隊參觀的陣勢就能明白了。因為限制人數的關係,不少人需要等一兩個小時。

  而里維拉的作品也在墨西哥城的國家宮和藝術館等地可以看到。里維拉在繪畫中追求的通常是一些宏大主題,他的繪畫折射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未來。與妻子關注小我,形成了比較。弗里達的最後一幅畫作是《生活萬歲》。切開的西瓜熟透香甜,其中一片瓜瓤上寫着醒目大字:「生活萬歲!」如今,她已經變成一個文化符號,被無數次復刻,成為一種潮流。

  電信巨頭的私人博物館

  用一間以亡妻名字命名的美術館,緬懷妻子,墨西哥電信巨頭卡洛斯做到了。2011年對公眾開放的索瑪亞博物館,是墨西哥城天際線上特別引人注目的文化標誌之一。它的建築設計前衛大膽。一個不規則的幾何體似乎從不同角度被幾道巨浪擊中,扭曲着升向45米的高度。整個外立面被熠熠閃光的拋光鋁板覆蓋,富有氣勢的輪廓讓人想起一艘海輪的船首。

  這座特色鮮明的私人博物館展示了從15世紀到20世紀中葉各種不拘一格的藝術展品近70,000件,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收藏--奧古斯特.羅丹的雕塑。羅丹的雕塑幾乎承包了博物館的頂層,足見卡洛斯對他的鍾愛。

  吃墨西哥卷餅,喝龍舌蘭酒,墨西哥有一種親切而迷人的魅力。我驚嘆於古代美洲人的卓越成就和他們所創造的燦爛文明。有人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卻認為,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正是不同民族璀璨文化的交相輝映,才形成了絢麗多彩的世界。

  感受蒙特利爾「設計之美」

  蒙特利爾是魁北克的重鎮,到處洋溢着設計魅力。早在2006年的時候,蒙特利爾就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設計之都」的稱號,也是北美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這座有着「北美小巴黎」之稱的城市到處洋溢着法式的浪漫與情調。尤其是老城區,雖然小巧,但隨處可見藝術與設計的痕跡,每個角落都在述說着一段歷史故事。

  作為1967年世博會的主辦城市,蒙特利爾現今不少城市地標性建築便來源於當年的世博場館,如保存最為完整的Habitat 67,又叫棲息地67號。這是一棟讓你過目難忘的建築,加拿大設計師Moshe Safdi巧妙地將立方體錯落有致地擺放在一起,使得每一個建築單元都能擁有陽台和屋頂花園,兼顧了隱私性與採光性,更表明了未來住宅人性化、生態化的發展方向。這一錯綜複雜的美學形態也成為當地最搶眼的建築之一。

  說到世博會,不得不說另一個當年世博會的「網紅」建築。被稱為「富勒球」的美國館。一個巨大的白色球體矗立在公園裡,像一個「金剛罩」。當年,它的設計師巴克敏斯特.富勒使得輕質圓形穹頂今天風靡世界,他提倡的低碳概念啟發了科學家並最終獲得諾貝爾獎。浪漫腔調融入到了蒙特利爾的大街小巷和生活之中,設計讓城市迸發出生命力。如果有機會,我還想與蒙特利爾來一場邂逅。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中國珍寶

  來到了多倫多,必打卡之處一定是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以下簡稱ROM)。它是加拿大最大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據稱在北美居第五位。該館於1912年創辦,現在擁有超過600萬件藏品和40個展館,每年吸引近100萬參觀者。

  走進展館的入門便會看見拜占庭風格的穹頂,金黃色的圖案色彩構成了穹頂的主基調,似乎也象徵着一種「豪氣」。館裡既有遠古的恐龍化石,也有四大文明古國的精美文物,更不乏歐洲、非洲的精品館藏等。

  順着一樓大堂左轉便進入了中國展館。要知道,這裡可是全世界收集中國收藏品的重要博物館之一。這裡有中國海外數量第一的甲骨文收藏,也有精美的山西壁畫和菩薩像等珍貴文物。

  參觀中國館的時候,我的心情很複雜。看到原本屬於我們的珍寶在別國的博物館裡,不免有些難受。這些文物與我們的血脈相連,擁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卻因為種種原因,只能以這樣的方式相見。

  商代綠松石獸面紋虎骨、商周青銅器、戰國龍紋玉珮、唐三彩、河北易縣遼三彩羅漢、唐代石迦葉立像、漢代青銅雁魚燈……這些展品被密密麻麻擺放着,多到讓人應接不暇,頗為驚嘆。展品之中最讓人震撼的是中國壁畫,來自山西稷山縣小南村興化寺元代《彌勒說法圖》。

  這幅《彌勒佛說法圖》壁畫長11.11米,高5.22米,繪有一佛四菩薩兩弟子組合,中央繪有一尊倚坐着的大佛,兩位弟子和四位菩薩左右脅侍,畫面兩側則分別描繪了男、女出家剃度的情景。場面宏大,氣氛熱烈,具有宗教的感染力。

  大約在1925年,它被無良古董商從古寺中剝走,出售給該博物館。壁畫被分裝成63箱,經波士頓轉運至多倫多。經過當時美國文物修復的頂級專家--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的史道特之手,於1933年修復原成。

  從博物館出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驚嘆於我們璀璨的歷史文化,難過之處在於無法在中國的土地上遇見這些珍寶。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許多的珍寶被悄悄轉移到國外,放在異國他鄉的博物館中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痛楚。近年來,隨着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受重視,掀起了一陣「文博熱」。傳統文化的價值日益被挖掘出來,想來也是一件讓人欣慰的好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