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網訊(記者 楚長城)11月6日晚,紅色經典歌劇、大型交響清唱劇《江姐》在河南藝術中心音樂廳唱響,為中原歌劇周拉開帷幕,帶觀眾重溫革命歲月。

《江姐》是中國民族歌劇的裏程碑作品,改編自羅廣斌、楊益言小說《紅岩》,由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1964年空政文工團首演。該劇以重慶解放前夕為背景,講述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原型)從接受地下黨任務、經歷喪夫之痛、被捕入獄,到抗酷刑守信仰、最終慷慨就義的歷程,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氣節,是民族音樂與革命主題融合的經典。
新中國成立前,人民解放軍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戰略反攻。地下黨員江姐前往華鎣山傳遞情報,途中得知丈夫(遊擊隊領導人)犧牲的噩耗,強忍悲痛堅定前行。在根據地開展工作的一段時間裏,江姐帶領遊擊隊員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武裝鬥爭。
在戰友及群眾的掩護下,江姐與戰友一道繳獲了敵人的大批武器彈藥,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囂張氣焰。 國命黨氣急敗壞,四處抓捕江姐。江姐被捕後,面對特務頭子沈養齋的各種酷刑及威逼利誘,江姐毫無顧忌,義正詞嚴地痛斥敵人與人民為敵的種種罪行,為了不暴露戰友的越獄計劃,有利地保護戰友,江姐毅然走上刑場……

看到江姐被捕,觀眾的心也懸了起來;目睹江姐走上刑場,觀眾也淚水漣漣;當江姐即將就義,向獄友託付孩子時,那份溫柔的母愛讓人感動……演出過程中,觀眾沉浸其中,無不被江姐崇高的革命情懷、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以及動聽的音樂所打動。
「高水平、高質量,一場難忘的視覺盛宴和藝術體驗」「近2個小時的演出,演員演唱水準始終在線」「音樂優美、劇情經典,在家門口就能領略頂級歌劇的藝術魅力,太驚喜了」……演出結束後,觀眾紛紛表示,歷經歲月沉澱的《江姐》,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承載着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教材。
《江姐》作為本次中原歌劇周的開場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音樂廳上演。鄭州大學河南音樂學院院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中原歌劇周藝術總監戴玉強介紹,此次演出在原有歌劇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包裝和配器,並進行了一些改動和精簡,刪掉了很多過場戲,保留了經典段落。
「這次在音樂廳演出,演員和樂團都在台上,沒有布景,以便讓大家能夠更好地從音樂和演唱的角度體驗這部歌劇。」戴玉強表示,雖然這部劇他已經聽了很多遍,但在觀看排練時,聽着聽着還是會被感動得眼睛濕潤,他相信觀眾也會被崇高的革命情懷、動聽的音樂和人物的命運所感動。
《江姐》導演、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第三代「江姐」的扮演者金曼更願意把這部劇定位為交響清唱劇,「歌劇註重講故事,而交響清唱劇更註重音樂性,《江姐》的音樂部分非常值得現場聆聽,交響樂有非常特別的震撼力,現場聆聽會有很多想象空間」。
金曼說,《江姐》是中國原創歌劇裏的經典之作,也是在中國的歌劇舞台上上演率最高的劇目之一,值得代代傳承,之所以以交響清唱劇的形式來呈現,源於「要為這個時代留下屬於我們的表達方式」。
金曼介紹,交響清唱劇將歌劇3個小時的時長,改為1小時40分鐘,用非常凝練、集中的方式來表達,希望觀眾,尤其是不太了解江姐故事的年輕觀眾,能深刻地了解到我們的先輩,為了民族解放、為了中國人民爭取自由和幸福,曾經做出怎樣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