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木屑紛飛中的童年記憶
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的一間堆滿木樁的工作室裏,錢金菊正俯身案前,手握刻刀,全神貫註地指導兒子雕刻儺面具的紋路。空氣中瀰漫著松木的清香,刻刀與木頭碰撞的沙沙聲,彷彿是她人生中最熟悉的樂章。
金錢菊雕刻儺面具
錢金菊出生於侗族木雕世家,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木匠。兒時,她常蹲在父親身邊,看一塊塊平凡的木樁在刻刀下化作神祇、英雄或生靈。「木頭是有生命的,」她說,「刻刀只是喚醒它的靈魂。」這種熏陶讓她早早堅定了傳承木雕技藝的使命。
紮根:從非遺傳承人到公益引路人
2008年,錢金菊先後加入懷化市交流協會、工藝美術學會等組織,但她的目光始終超越個人榮譽。「科技時代,手工藝更顯珍貴,」她坦言,「老祖宗的手藝不能斷在我們這一代。」
她在龍溪古鎮建立非遺技藝傳授基地,開啟公益教學之路。至今,三屆公益性課程惠及500餘人,包括殘疾人、貧困戶和學生。她的工作室不僅是雕刻場所,更是一座「流動的博物館」——展覽中陳列着儺面具、木雕人物乃至日用器具,旁側擺放着雕刻工具與安全指南,參觀者甚至可現場體驗刻刀下的奇妙世界。
賦能:木雕為家鄉與文化「鑄魂」
近年,錢金菊主動參與舞美布置,為活動提供道具與裝飾;此後又多次在「煙火龍溪」等活動中展示木雕與儺戲文化。「讓家鄉人因傳統文化而自豪」是她的初心。
給學徒授藝
她的影響力並未止步於縣城。她的木雕儺面具受邀亮相江蘇戲曲百戲盛典,作為文化交流禮品走向全國;作品《過五關斬六將》與儺戲「咚咚推」共赴韓國演出,關羽的忠勇精神通過木雕跨越語言壁壘,成為國際舞台上的中國文化符號。
破局:在競爭與創新中尋找生機
「手藝人不進則退」,錢金深諳此理。她積極參與各類比賽,從中華巧女手工藝品大獎賽的鼓勵獎,到湖南省少數民族手工藝品特等獎,榮譽背後是她對技藝的不斷打磨。
金錢菊早年拜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初偉門下,學習更精深的雕刻技法。同時,她嘗試將傳統儺面具與現代審美結合,作品《紅軍長徵過侗鄉》融合紅色歷史與侗族紋樣,成為傳統工藝時代化的典範。「創新不是拋棄傳統,而是讓傳統活得更好。」她說。
指導學生
使命:讓木雕技藝生生不息
如今,錢金菊的兒子已成為她的學徒,工作室的燈常亮至深夜。「傳承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代代人的接力,」她目光堅定,「我會繼續辦公益課、辦展覽、走出去,讓更多人拿起刻刀。」
她的夢想是建一座侗族木雕主題文化館,集教學、展覽、體驗於一體,讓木雕從「非遺名錄」真正走進日常生活。「只要還有人願意學,木雕就不會消失。」(傅春桂 劉恩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