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神州风采 > 正文

老街新生:榆樹灣街區如何用「文化密碼」解鎖城市文旅新篇章

時間:2025-09-16 15:39:58來源:大公網

  9月16日上午,懷化城南片區人聲鼎沸。伴隨着舞水河的潺潺流水聲,榆樹灣文旅商綜合體正式開街迎客。100多家商舖同時開門,身着侗族、苗族傳統服飾的迎賓隊伍唱起迎客歌,這條融合了懷化多民族基因的文化街區,在秋日晨光中揭開了面紗。

  「消失老街」的文化重生

  榆樹灣街區的命名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符號。項目負責人介紹,「榆樹灣」原是懷化老城的古地名,承載着幾代人的城市記憶。新街區雖地處新興的城南片區,卻刻意選擇了這個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名字,背後是對懷化碼頭文化與城市文脈的致敬。

  「我們不是在新建一個商業體,而是在重建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園。」項目負責人介紹說,「每一處飛檐、每一扇雕花窗都融入了侗族鼓樓、苗族吊腳樓的元素,就連地磚紋樣都取自少數民族刺繡圖案。」

  168畝土地上的「文化聚合實驗」

  這個佔地168畝、建築面積達5.26萬平方米的項目,被列為第五屆湖南旅遊發展大會的重點項目。與其說是商業綜合體,不如說是一個大型文化實驗場——這裏除了常規商舖酒店,還建有7800平方米的主題公園,以及多個沉浸式演藝空間。

  在首批開放的「懷化記憶館」裏,科技手段重現了昔日沅水碼頭的繁忙景象。通過全息投影,老船工講述着舞水河上的故事,觀眾可以觸摸屏幕與歷史人物互動。這種「文化+科技」的體驗模式,成為項目最吸引年輕群體的亮點。

  百家商舖裏的「非遺新生態」

  百馀家商舖中最引人註目的是一批非遺工作室。苗銀傳承人吳師傅的工作坊裏,傳統銀飾製作技藝與現代設計碰撞出新火花:「我們把苗族圖騰元素融入日常飾品,一條苗銀手鏈可能就是下一個爆款。」他的工作坊兼具製作展示和體驗功能,遊客可以親手打造銀飾。

  餐飲區則匯聚了五溪流域的特色美食。芷江鴨、通道腌魚、新晃黃牛肉等地方特色,與西式烘焙、精品咖啡奇妙共存。一家主打「民族茶飲」的店鋪門前排起長隊,年輕人舉着印有侗錦圖案的奶茶杯拍照打卡——這正是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生動註腳。

  文化IP如何轉化為經濟增量

  榆樹灣項目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試圖破解文化保護與商業開發的傳統矛盾。項目招商時特意設置文化準入機制,30%的商舖必須與懷化本土文化相關。運營方還組建了專業團隊,幫助非遺傳承人進行產品開發和品牌包裝。

  「文化不是商業的裝飾品,而應該是核心競爭力。」湖南工商大學教授周俊敏指出,「榆樹灣模式的成功在於讓文化元素真正進入消費鏈條,形成自我造血能力。這種嘗試對中部地區的文旅融合具有示範意義。」

  一座城市的文旅轉型樣本

  懷化作為連接湘黔桂的交通樞紐,長期以來面臨「過境不留客」的旅遊困境。榆樹灣項目的建成,標誌着這座城市正從旅遊通道向旅遊目的地轉型。項目毗鄰太平溪與舞水河的地理優勢,未來還將開發水上旅遊線路,形成水陸聯動的文旅格局。

  站在新建的觀景台上俯瞰,青瓦木牆的建築群與蜿蜒的河水相映成趣。幾位老人指着複原的老碼頭照片感慨:「這就是我們記憶中的榆樹灣。」而身邊奔跑的孩子們,則被廣場上的機器人互動裝置吸引——這條老街的新生,正在書寫跨越時空的城市對話。

  隨着夜幕降臨,街區亮起民族圖案的燈光秀,沉浸式實景演出《五溪風情》在主題公園上演。遊客們品嘗着美食,欣賞着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表演,在這片土地上,懷化正在用文化密碼打開文旅發展的新空間。(傅春桂  劉恩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