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神州风采 > 正文

跟隨沅江走讀懷化④ |芷江:勝利之城 文旅出圈

時間:2025-09-16 13:47:06來源:大公網

  編者按:「沅有芷兮澧有蘭」。千裏沅江,如同一條文明的大動脈,滋養着懷化的土地與人民。安江因水勢平緩得名「安寧」,洪江因兩江交匯浩蕩水勢得名,芷江因岸芷汀蘭得名,榆樹灣因回水倒流處屹立的古榆樹得名……

  這片沅水滋養的熱土,孕育了七千年的農耕文明,見證了商賈雲集的繁華盛景,親歷了民族抗戰的勝利時刻,也演繹着內陸山城向開放前沿的華麗蛻變。懷化以沅水為脈,串聯安江稻作文化、洪江商道文化、芷江和平文化、榆樹灣民族風情文化,創新打造「三江一灣」文旅新空間。

  在第五屆湖南旅遊發展大會在懷化舉辦之際,記者跟隨沅江走進「三江一灣」,拉開懷化這片低調而厚重的土地的神秘面紗。

芷江受降紀念坊  受訪單位供圖

  11日,記者走近芷江,一探碼藏在山水歷史間的芷江流量。 記者抵達芷江受降紀念館時,陽光正烈。展櫃裏,一支銹跡斑斑的鋼筆靜靜躺着——1945年8月21日,它曾在日軍降使今井武夫手中顫抖着簽下暫降書。

  玻璃上的倒影與鋼筆重合,恍惚間看見墨水瓶旁堆疊的信紙,聽見電風扇在溽熱空氣中發出的嗡鳴。

舊址保留着80年前芷江受降時的陳列  受訪單位供圖

  受降堂原址保留着當年的杉木長桌。左側的藤椅微微凹陷,右側的座位則明顯緊繃——歷史的分量在此具象化為傢具的弧度。觸摸桌面時,指尖竟下意識避開日方代表曾坐過的區域,某種跨越時空的拒斥感從毛孔滲入。

  拐角處陳列着當地百姓捐贈的抗戰家書。紙頁上的斑駁不僅是墨跡,還有淚痕與血跡交織的印跡。最令人震動的是少年用鉛筆寫的絕筆信:「母親,我看見了芷江的天,很藍。」

  走出紀念館,七裏橋抗戰烈士墓園的松濤聲如潮水般湧來。3178塊墓碑呈放射狀排列,每塊石碑都朝着不同故鄉的方向。守墓人老張正擦拭着第1497號墓碑:「湖南邵陽人,19歲,航校學員。」他的動作輕柔得像在給新生兒沐浴。

  暮色中的芷江機場舊址,荒草漫過廢棄跑道。79年前,這裏曾降落着插白旗的日機。如今放牛的老農指着遠處:「小時候常撿到彈殼當廢鐵賣。」歷史的血色沉入土地,化作牧童口袋裡的糖果。

  講解員告訴記者,這座小城將驚心動魄的歷史消化成尋常煙火,卻讓每塊青石板都成為記憶的活體容器。記者突然想起受降紀念館牆上的話:「我們展示戰爭,是為了讓母親不再失去兒子。」

  芷江的深度,正藏在這種將宏大敘事溶解於市井生活的智慧裏——最沉重的歷史從不高懸神壇,而是化作百姓屋檐下的雨聲,代代相傳。

  新業態「玩」起來

  入夜,記者體驗坐船遊和平湖。暮色四合,和平湖上船影搖曳。兩岸燈火如星子傾落,水幕彩橋、巨幅光影、影像長廊次第綻放,龍津風雨橋、天後宮、萬和鼓樓、索子街吊腳樓群等建築彷彿披上流光霓裳,在夜色中煥發別樣神採。

  而河心的桃花島更讓記者流連忘返,島上露營、花房打卡、喝茶小酌,負氧離子超高,身心徹底放鬆,真想住上幾天。

唯楚酒莊為遊客量身定製的「高山流水」  劉恩琛 攝

  這正是芷江大力發展文旅新業態的巧思。記者了解到,以「光影+演藝」的方式,芷江創新推出和平湖沉浸式水陸光影秀,以全景式的視、觸、聽交互體驗,讓遊客身臨其境地感受侗族文化魅力。

  依託生態山水與獨特民俗,芷江以「旅遊+助農」模式打造桃花島露營基地等項目,開闢「清江遊」旅遊精品線路,有效激活鄉村資源。圍繞「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探索發展「紅色旅遊+研學遊」的形式,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舊址、紅二六軍團長徵司令部舊址(寶慶會館)等景點為依託,開發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紅色研學課程,為學生提供優質研學服務。

  多元化的新業態,共同點燃了遊客的消費熱情,釋放了芷江文旅市場的澎湃活力。今年「五一」期間,僅受降抗日紀念館就待遊客148733人次,同比增長51.93%,創下了接待遊客的新紀錄。(傅春桂  劉恩琛)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