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板板龍燈表演
數百米長的金色龍燈在墨色水面上蜿蜒遊動,鼓聲震天,光影交錯,現代科技與古老非遺在澧水河面上完美交融。
9月14日晚,湖南張家界慈利縣澧水河畔人潮湧動,一條長約500米、由66根竹筏拼接而成的水上板板龍燈在澧水波光裏緩緩遊動。龍頭高昂,龍尾擺動,河面倒映着金色光芒,宛如一條金龍在水中遊弋。
在澧水兩岸觀眾的驚讚聲中,第三屆張家界旅遊發展大會「龍騰溇澧·板龍奇境」水上板板龍燈夜遊觀演活動拉開了序幕。
「太震撼了!」現場觀眾表示,「沒想到傳統龍燈還能以這種形式表演,水面的倒影讓整條龍活了起來。比往年陸地上的表演更加精彩,特別是加上燈光和無人機表演,非常現代化。」
水上板板龍燈的創新演繹
慈利板板龍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明代,盛於清代,是當地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每年春節和元宵節期間,村民都會舞動板板龍燈,走村串戶,祈福納祥。
如今,這項古老非遺項目首次走上水面,走進旅遊盛會,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一道亮麗風景。
長達500米的水上板板龍燈以66根竹筏為基座,在澧水河面蜿蜒成一條銀鱗閃爍的長龍。水環境賦予龍燈更飄逸的動態美感,構成一幅壯麗畫卷。
「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將板板龍燈搬到水面上表演。」活動方介紹說,「水面的反射特性讓龍燈效果更加震撼,這是一種傳統與現代的自然結合。」
光影技術打造三維視覺盛宴
此次活動創新融合「活態非遺+科技光影」,通過《溇澧龍騰承遺韻》《金慈星河耀古今》《同心共繪家園景》三大篇章,打造「水陸空」三維沉浸式夜遊體驗。
文藝演出
在演出現場,澧水大橋橋面上170米板板龍燈隨着號子聲舞動,大橋化身巨型光影幕布。220面戰鼓齊鳴,激光束在河面投射出土家西蘭卡普的菱形紋路,形成長達百米的「硒礦瀑布」奇觀。
300架無人機編隊同步升空,在夜空中變幻出「吉祥如意」、「福滿慈利」等字樣以及當地特色景觀圖案,與水面的龍燈表演相呼應,形成水陸空三維聯動的視覺盛宴。
「我們運用了最新的光影技術,包括激光投影、無人機表演和數字燈光控制,讓傳統非遺展現出時代魅力。」技術團隊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慈利縣積極探索非遺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的新路徑,通過創新表演形式和傳播方式,讓古老非遺煥發新的生機。
「我們將非遺文化與旅遊發展深度融合,既保護傳承了傳統文化,又推動了旅遊產業發展,實現了雙贏。」慈利縣宣傳部副部長朱常青表示。
專家認為,這種「非遺+科技+旅遊」的模式為傳統文化保護提供了新思路,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和旅遊平台,讓非遺文化走進現代生活,特別是吸引年輕群體的關註。(傅春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