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沅有芷兮澧有蘭」。千裏沅江,如同一條文明的大動脈,滋養着懷化的土地與人民。安江因水勢平緩得名「安寧」,洪江因兩江交匯浩蕩水勢得名,芷江因岸芷汀蘭得名,榆樹灣因回水倒流處屹立的古榆樹得名……
這片沅水滋養的熱土,孕育了七千年的農耕文明,見證了商賈雲集的繁華盛景,親歷了民族抗戰的勝利時刻,也演繹着內陸山城向開放前沿的華麗蛻變。
懷化以沅水為脈,串聯安江稻作文化、洪江商道文化、芷江和平文化、榆樹灣民族風情文化,創新打造「三江一灣」文旅新空間。
在第五屆湖南旅遊發展大會在懷化舉辦之際,記者跟隨沅江走進「三江一灣」,拉開懷化這片低調而厚重的土地的神秘面紗。
洪江古商城 受訪單位供圖
10日晚,記者夜宿洪江古商城。夜幕下的古商城沒有用炫麗明亮的光照,而是根據古建築特色,施以淡淡的燈光,讓人既看得清楚明白,又不覺刺眼,從而很好地把這片古建築凸顯出來。
追溯洪江的商業基因,離不開水運帶來的地理優勢。史料記載,洪江自古是滇黔與滬漢之間的交通要衝,元明清時期更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桐油、木材、白蠟集散地。鼎盛時期,這裏匯聚了18省24府州的商賈,創建了10大會館、5大銀行、44個經商碼頭,年稅收曾相當於湖南省稅收的三分之一。
「一個包袱一把傘,來到洪江當老闆」——這句流傳百年的民諺,映射出洪江作為創業沃土的傳奇色彩。懷化文史專家楊芷清指出,洪商文化的核心是「吃虧是福」的經營哲學,在古商城至今保存完好的青石板路上,仍能看到刻着「勿忘規矩」字樣的警示碑,見證着曾經的商業倫理。
修舊如舊的活化實踐
記者多次來到古商城,這裏古風今仍在,繁華猶可追。走進古商城的街巷內,各種商號、會館、宅第星羅棋布,380餘棟明、清、民國時期的古建築靜靜矗立,斑駁的高牆呈現出歲月的痕跡。
穿過「淮鹽緝私局」的石匾,走進深達三進的窨子屋,木雕花窗上的鎏金痕跡依稀可辨。陪同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採用「逆時光修復法」,通過老工匠口述、歷史影像比對等方式,精準還原了釐金局(古代稅務局)、荷風院(商幫娛樂場所)、天鈞戲院等歷史場景。
最具創新性的是「建築病案庫」的建立——每棟古建都有專屬的「健康檔案」,記錄著樑柱傾斜度、木材蟲蛀情況等數據。在2022年的修復中,技術人員甚至採用微生物防治技術,利用特定菌群抑制木結構蛀蟲繁殖。
面對保護與開發的永恆命題,洪江探索出「活態博物館」模式——核心區嚴格保持歷史風貌,周邊緩衝區引入新業態。令人稱奇的是,景區內仍居住着143戶原住民,他們既是文化傳承者,也是旅遊參與者。在汪家巷居住了60年的楊奶奶,每天會在門前製作傳統竹編,她的手工製品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旅遊紀念品。
古商城夜景 受訪單位供圖
夜幕下,《又見小城故事》夜遊項目正在上演。陪同人員告訴記者,項目創作團隊挖掘了200多個商幫故事,最終選取了「鏢局押鏢」「鹽商議價」「油號盤賬」等10個經典場景。遊客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可以參與討價還價、用清代銅錢購買特製商品、破譯商幫密碼的體驗者。
在福建會館改造的沉浸式劇場裏,AR技術讓百年賬本上的數字在空中浮現,記者通過手勢操作體驗19世紀的賬房核算。這種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使文物保護與體驗升級實現了共贏。
文旅融合的乘法效應
隨着第五屆湖南旅遊發展大會在懷化舉辦,洪江古商城迎來新機遇。景區工作人員介紹,古城的煥新不止於業態。藉力湖南省旅發大會等契機,洪江投入6.6億元提升基礎設施:洪江1915及洪江鋪遊客中心提質擴容、智慧旅遊平台建設、川山水上服務中心落成……這座山水間的歷史文化名城,正以更完善的設施、更優質的服務,迎接八方來客。
洪江古商城還準備打造全國首個「商道文化研學基地」,開發數字貨幣支付的古商街體驗繫統,建設跨越湘黔滇三省的商幫文化旅遊帶。
在產業層面,洪江區的桐油產業依託文旅平台重啟品牌建設,新一代創業者開發出桐油工藝體驗課程,配套文創產品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古老的「洪油」(桐油舊稱)正通過文旅通道重新走向市場。
美術生在古商城寫生 受訪單位供圖
近年,來洪江的遊客越來越多,今年1-8月接待遊客量已超往年同期,夜間遊客佔比達60%多。周邊新增民宿27家,其中由老商行改造的「順豐油號」民宿,保留了賬房先生工作間的原始格局,成為網紅打卡點。
「我們是通過電視劇《一代洪商》了解到洪江古商城的。一直想來,但因為工作關繫沒有機會,退休後,得以如願。洪江古商城真是名不虛傳。」遊客趙先生向記者表示。
夜幕愈深,天鈞戲院的皮影戲正在上演《洪商下沅江》。台下,來自廣東的遊客李先生舉起手機掃描戲台旁的二維碼,瞬間獲取了清代戲曲手抄本的數字藏品。千年商脈在光影交錯間延續,這座曾因水運而興的古商城,正以文化為舟,駛向新的航程。
工業遺存的「涅槃重生」
除了古商城,洪江區曾被譽為「湘西工業心臟」。上世紀80年代聚集了149家工業企業和3家「三線」工廠,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八成以上。隨着時代變遷,這些老廠房逐漸沉寂,但並未被遺忘。
「芳華年代」文旅休閑街區 受訪單位供圖
而今,這座承載着工業記憶的「時光之城」正悄然蘇醒。依託老工業廠房改造而成的「芳華年代」文旅休閑街區,以20萬平方米的沉浸式空間,將人們帶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燃情歲月」,成為連接歷史與潮流、記憶與未來的獨特文旅地標。
「芳華年代」項目通過對老工業區的創造性改造,將自來水塔變為「戀曲1980」咖啡吧,鍋爐房化身「高考1977」書吧,龍門吊下的集裝箱集市匯聚現代煙火氣——工業符號與新型業態碰撞,讓冰冷機械煥發人文溫度。
記者在走看了「燃情的歲月」「光影的故事」「幸福的旅程」等五大主題串聯遊覽動線。老照片拼成的「時光隧道」再現紡織女工的笑臉和三線建設者的身影;複原的老碼頭與1984年春晚《難忘今宵》的旋律交織;供銷社、糧票兌換處、老式冰棍箱等細節勾勒出鮮活的時代畫卷。60多歲的老工人劉建國帶着孫子重遊舊地,在1:1復刻的工廠門前感慨:「讓孩子看看爺爺的『火紅年代』。」
洪江區文旅廣體局負責人表示,「芳華年代」延伸了洪江古商城的商道文化至工業時代,通過「沉浸式場景+年輕化業態」激活消費潛力,成為全域旅遊的關鍵一環。項目不僅盤活了工業遺存,更拓展了懷化旅遊新陣地,為區域發展註入文化動能。(傅春桂、劉恩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