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沅有芷兮澧有蘭」。千裏沅江,如同一條文明的大動脈,滋養着懷化的土地與人民。安江因水勢平緩得名「安寧」,洪江因兩江交匯浩蕩水勢得名,芷江因岸芷汀蘭得名,榆樹灣因回水倒流處屹立的古榆樹得名……
這片沅水滋養的熱土,孕育了七千年的農耕文明,見證了商賈雲集的繁華盛景,親歷了民族抗戰的勝利時刻,也演繹着內陸山城向開放前沿的華麗蛻變。
懷化以沅水為脈,串聯安江稻作文化、洪江商道文化、芷江和平文化、榆樹灣民族風情文化,創新打造「三江一灣」文旅新空間。
在第五屆湖南旅遊發展大會在懷化舉辦之際,記者跟隨沅江走進「三江一灣」,拉開懷化這片低調而厚重的土地的神秘面紗。
位於沅江邊的高廟遺址 受訪單位供圖
記者從懷化洪江市安江鎮出發,二十分鐘車程,便到了高廟遺址。
洪江高廟遺址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中國田野考古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出土了數量較多的房址、窖穴、墓葬和大型祭祀場等遺跡,以及迄今所知我國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炭化稻粒、動物遺骸和各類人工製品等遺物,展現了距今7800-6600年中國史前文化前所未見的絢麗畫卷。
遺址分佈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遺址因其北面有座「高廟」而得名,於1985年9月在文物普查中被發現,1991年、2004年、2005年經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次發掘,揭露面積1672.86平方米。被國務院審定公布高廟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3年秋,高廟遺址博物館新館落成對外開放,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全國各地遊客。
白陶上的神秘紋飾:史前中國的「信仰範式」
博物館展櫃內,一件白陶碎片上的獠牙獸面紋令記者屏息凝神。「總說中華文明五千年,但站在這裏,親眼看到七千多年前的器物和紋飾,那種震撼無法形容。」
高廟遺址博物館 受訪單位供圖
這簡直像後來的青銅器饕餮紋。七千多年前的先民,竟然已經有如此成熟的審美和表達能力。記者發現,這些深埋地下的陶器碎片上,躍動着令靈魂震顫的圖景:神秘獠牙獸面紋、鳳凰展翅紋、八角星芒太陽紋,以及登臨天梯、溝通神明的莊嚴儀式。
「這些紋飾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信仰的表達。」博物館講解員向遊客解釋道。高廟文化被考古學家王仁湘稱為「史前第一次藝術浪潮 」,這些圖案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信仰體繫。
高廟遺址出土文物 受訪單位供圖
交流中,記者了解到,原來良渚文化的獸面紋、商周青銅器的饕餮紋,都可能源自這裏。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在這裏找到了最早的實物證據。
「高廟白陶的製作技術非常高超。」博物館負責人介紹,「當時人們已經能夠控制窯溫達到1000度以上,製作出質地堅硬、胎質純凈的白陶。但這些技術突破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表達信仰。」
地理屏障與文化孵化:雪峰山下的文明搖籃
為什麼在湘西雪峰山腹地,能夠誕生如此輝煌的史前文明?面對記者的疑問,講解員指着館內的地理沙盤解釋道:「雪峰山脈形成了天然屏障,讓高廟先民在物質豐厚且安全的環境中,避開了北方強勢文化的早期衝擊。同時,沅水作為長江重要支流,串聯起雲貴高原與洞庭湖平原,形成天然的文化傳播通道。」
高廟文化最令人驚嘆的,是其核心元素跨越時空的傳播力。「它的影響向東傳播到了良渚文化,向北傳播到了中原地區。」講解員告訴記者。「良渚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甚至三星堆的縱目面具,都可能與高廟文化有淵源關繫。」
博物館內景 受訪單位供圖
館內一組交互式地圖展示着高廟文化元素的傳播路徑:從沅水流域出發,沿長江向東進入洞庭湖區域,繼續向東至長江下遊;向北則通過河流谷地進入漢水流域,最終抵達黃河流域。
「這就像文明的基因,從一個點突變產生,然後通過交流通道傳播、變異、適應,最終成為整個文明體的共同基因。」講解員說。
科技與傳承:沉浸式體驗史前文明
為增強遊客體驗,博物館設置了多個互動體驗區。記者遇到一群來自懷化本地的學生,他們參加了當地舉辦的「我的安江行」活動,此刻正對拓印紋飾和虛擬複原體驗。
「我把鳳凰紋飾拓印下來了。」一位學生說,「回去我要把它畫完整。」
在VR體驗區,記者體驗了一把,「穿越」到七千年前的高廟村落:看到先民如何製作白陶,如何在陶器上刻畫神秘圖案,如何舉行祭祀儀式。一位遊客體驗後表示:「這種科技+文化的展示方式非常吸引人。」
遺址公園內,考古工作仍在繼續。考古隊負責人告訴記者:「高廟遺址的發掘面積還很小,可能只佔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左右。未來肯定還會有更多驚人發現。」(傅春桂 劉恩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