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石窟不僅承載着黃河文化、絲路文化和三晉文化,還集雕塑、書法、繪畫等藝術為一體,是中華文明和中國歷史的寶貴見證。
舉足輕重的三晉石窟
雲岡石窟,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第五窟位於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鍊,是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的"中國化"方向不斷深入。
作為皇家石刻藝術的典範,石窟對敦煌莫高窟等地造像產生了深遠影響,朝鮮、日本的石窟造型藝術也多受其影響。山西作為石窟大省,除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外,還有大大小小的石窟寺。其中,有多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有大量未定級的中小型石窟寺,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北魏。
為石窟撐起保護傘
石窟寺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眾多的天災人禍。20世紀中葉,窟龕內的不少造像和淺浮雕被偷盜賣到國外,多窟及千佛龕更是被淤泥掩埋了一部分。20世紀70年代,國家對石窟寺進行了修繕,讓這座千年石窟得以延續下來。
近年來,石窟寺保護工程投入了資金,對雲岡石窟為代表的全省多處石窟寺實施了保護。在重點石窟寺中,設有專職管理機構,全部做到了定期監測巡護。其中,雲岡石窟建成了世界遺產監測預警體系,對石窟區域環境和文物本體病害進行監測,為石窟更加科學地保護、管理提供了依據。
山西石窟寺開鑿時間早,延續時間長,類型豐富,內涵深厚,具有很高的價值,是國家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山西省文物資源的特色與優勢,但石窟普遍面臨著裂隙滲漏水、危岩體脫落、風化等問題。
推進全省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應重點做到:首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第二,加強部門和學科聯合,吸收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石窟保護研究和展示利用中,提升石窟影響力;第三,加強對石窟寺歷史內涵、文化價值、現實意義的解讀和闡釋,充分利用融媒體平台、雲展覽、數字化展示等現代科技手段,提升石窟寺展示利用水平;第四,深化學術研究和價值挖掘,培養石窟寺考古研究人員,深入闡釋石窟寺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價值;第五,加強石窟寺數字化保護利用,推動流散石窟寺文物的數字化回歸,推廣數字展示模式,打造數字化精品展示項目。
石窟煥發生機成「國潮」
如今,許多石窟已如垂暮老人,不再有往日的強挺硬朗、雄武亮麗,而是外糙內虛、百病纏身。如何讓歷經千年的石窟寺健康而有尊嚴地活在當下,使其既撫慰人的心靈,又將文化薪火千秋萬代流傳下去,成為當務之急。
河南衛視推出的《七夕奇妙遊》中《龍門金剛》作為開場節目,帶給觀眾強烈的震撼並引發熱議。以龍門石窟為舞台,從厚重的石窟寺文化中重點提取金剛、飛天等元素,震撼的音樂、優美的舞蹈帶給世人旖旎壯麗的石窟風光。播出後,完整視頻獲得了各方點讚,並一度登上文化和旅遊部對外雲平台,受到了世界網友的好評。節目不僅讓眾多觀眾感受到了石窟寺文化的魅力,還讓石窟寺文化走出河南、走出中國,走向了世界,走進了人們心中,為傳播河南石窟寺文化打開了一個新思路。
對於山西,專業人士表示,未來可通過多種媒體、多種形式、多種方法,激起人們對石窟寺的興趣,讓更多的人願意了解、傳播石窟寺文化。為了讓石窟寺高浮雕傳拓技藝走近民眾,各地舉辦了有關高浮雕傳拓技藝的現場教學,參與人員能夠自己親手傳拓出一幅高浮雕作品。下一步,還將進行石窟寺造像的文創開發,讓精美的石窟寺造像融入生活用品、裝裱字畫、藝術品等,調動年輕人的興趣,對石窟寺文化的當代傳播發揮作用。
近來出台的《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方案》強調,加大石窟寺的保護利用、學術研究,提升石窟寺展示水平,強化科技支撐引領作用,加強領導,保障投入,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絕對王牌,展望未來,要充分挖掘厚重的石窟寺文化,傳播文化魅力,打造好山西的這張金名片。(文圖:米廣弘,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