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治會(左一)和洛陽海神樂社社員在排練
臨近歲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洛陽海神樂頻繁亮相于各類民俗活動現場。場上場下,總能看見一個忙碌的身影,或登台亮相,或溝通協調,或安排行程,那便是郭治會。
48歲的郭治會是洛龍區李樓鎮人,也是洛陽海神樂的市級傳承人。小時候,他跟着父親郭紅運學過笛、簫等樂器,有一定的音樂基礎。2003年,郭紅運從教師崗位退休后,一心想傳承、弘揚面臨失傳的海神樂。組建洛陽海神樂社、組織社員到各地演出、建設傳習所……起初,郭治會只是協助父親,幫着幫着,父親便把擔子交到了他的手上。
洛陽海神樂源於周代,作為宮廷音樂代代相傳,到唐代時非常興盛,安史之亂后流入洛陽民間。演出時,20多名演奏者身着隋唐風格的寬衣大袍,頭戴禮帽,各自演奏着笙、管、簫、笛、琵琶、胡琴、古箏等樂器。音樂曲調優雅婉轉、紓緩空靈,具有很濃的宮廷韻味。
「這可是流傳千年的文化瑰寶啊!失傳了太可惜,可要想傳承、弘揚,又談何容易!」郭治會說。記得組建樂社之初,他陪着父親四處收集樂譜,孟津、偃師、伊川、欒川……但凡聽說哪裏有樂譜,他們便馬不停蹄地趕去搜尋。很多樂譜是他們在聽老人唱的時候先錄下來,回家之后再反覆聽,一點一點整理出來的。
沒有地方彩排,郭紅運就叫大家到他家里練習;沒有服裝、樂器,大家就自己做;缺少演出經費,大家就湊錢演。郭紅運和樂社成員的堅持,一點點感動、激勵着郭治會。從搜集整理海神樂資料到組織申報省、市兩級非遺項目,從聯繫專業老師集中培訓到參加各地交流演出,10餘年來,郭治會全身心投入其中,已將傳承、弘揚洛陽海神樂當作奮鬥目標。
「年簫日笛當下笙,十年管子不中聽。」郭治會說,海神樂演奏使用了近20種古樂器,管子是當中的「主角」。這種樂器看似結構簡單,但吹奏難度很大,他跟着父親這位洛陽海神樂的省級傳承人練習多年,如今還沒有完全掌握吹奏要領。
在郭治會的堅持下,洛陽海神樂社傳習所從今年3月起,堅持每周組織5節樂器培訓,指導樂社成員掌握樂理知識和演奏技巧,風雨無阻。
「每次演出時聽到觀眾的掌聲和讚美的話,我內心都充滿了動力。」郭治會笑着說。值得興奮的是,經過不懈努力,他們不僅整理出100多首海神樂樂譜,演出的舞台也從李樓鎮延伸到北京、合肥、西安、連雲港等地。僅今年,洛陽海神樂社就參與各類公益活動演出40余場次,為廣大觀眾完美展現了唐朝宮廷音樂的大氣磅礴。前不久,作為河南省唯一參演文藝團隊,洛陽海神樂社在2019連雲港絲路音樂節上驚艷亮相,並與江蘇女子民族樂團同台炫技,觀眾報以陣陣掌聲。
最近,郭治會和樂社成員積極排練,為「老家河南春滿鄉村」2020年河南鄉村春晚演出做準備。排練之餘,他還和樂社成員一起努力,嘗試把群眾喜聞樂見的豫劇、曲劇甚至流行樂元素改編入海神樂樂譜,在創新中更好地傳承發展這一民族文化瑰寶。(洛陽晚報記者 朱艷艷 通訊員 王文強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