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古村鄉韻\孫都堂堂生輝

時間:2019-12-04 12:38:11來源:洛陽日報

 

  孫都一瞥 資料圖片

  □李煥有

  新安縣倉頭鎮孫都村,國家級古村落。村人以王姓居多,村里有明清建築32處,槐仁堂、信義堂、文德堂和至寶堂,堂堂生輝。全村人以堂號傳承美德,用自己的行動書寫崇高、庄重、忠誠和仁義……

  01 槐仁堂 仁德鑄魂

  村里有株古槐,樹干粗大,估計五人方能合抱。干上枝條伸展,枝上又生枝,枝頭葉子簇簇相交……遠處相望,整棵樹冠如孔雀開屏,似鳳凰展翅。

  這棵古槐,樹齡超400年,立於孫都南街。此外,在孫都還有槐仁堂。

  孫都村,由於村子大,人口多,形成了兩個行政村,南街和北街。現在南街叫南街村,北街叫孫都村。無論南街還是北街,王姓人居多。王姓人,大槐樹,忽然間,腦海里冒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后漢、后周的兵部侍郎晉國公王佑,以才德忠孝聞名,然而,由於其正直不阿,不為當世所容。他曾親手在庭院里種植了三棵槐樹,說:「我的後世子孫將來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後來,他的兒子王旦真做了宰相……王旦的兒子懿敏公,出外帶兵,入內侍從,逾三十年;王旦的孫子王鞏,尚道德而又善詩文,兢兢業業地傳承着王家的家風。

  蘇軾在《三槐堂銘》中感慨說,王氏家業,跟槐樹一起萌興。輔佐國家,天下太平;回鄉探家,槐蔭籠庭。鬱鬱葱葱的三棵槐樹,象徵着王家的仁德。

  槐樹,如君子,具有崇高、庄重、忠誠、仁義等品性,在古代,官道、皇宮等與政治有關的場所常植槐樹。「槐棘」「槐鼎」就與官位有關。可以說,槐樹成了政治地位的象徵。今天,孫都王氏家族以槐仁堂作為祠堂的堂號,大概也有深意吧!

  02 信義堂 誠信為本

  行走在南街並不算寬的街道上,經過歲月剝蝕的門樓默默地和我打着招呼。明清建築,近一米高的石頭做根,青石條做基,石獅子靜卧,厚實的雙扇門與青磚相擁,灰瓦護頂,大氣而威嚴。走近細瞧,藍底黑字的牌子上「信義堂」三字告訴了這家王氏的堂號。

  至於信義堂的來歷,有一個傳說。王秀才科舉不中,想棄文從商到田記米鋪里學能耐。有一天,一個姓苗的人怒氣沖沖進米行說:「你這秤有問題。」王秀才認為必定是掌櫃在秤上做了手腳。田老闆卻笑呵呵地說:「苗大哥,除去田頭草,你我是一家。來,這些錢你拿着,回去補貼家用吧。」那姓苗的千恩萬謝地出去了。王秀才看罷,心想那田掌櫃真精明。後來自己也開了米店,比葫蘆畫瓢地學習田掌櫃,結果被人發現,告到了官衙。王秀才還想拉田掌櫃墊背,縣令卻說,田掌櫃誠信為本,人家的秤是見窮人多一兩,是仁義之秤。你只學了皮毛。王氏後人為了汲取這個教訓,堅持以誠信為本,並把「信義」作為自家堂號。

  村中間矗立着一座30多米高的土石樓,樓身斑駁,古銅色的牆體似飽經世事的老者。這是明代建築,俗稱黑子樓,是王家五世孫王應成所建。村民給我講述了一個有關王應成的「信義」故事。

  王應成,小名王黑子。幾代經商,到其父王尚仁時,家業如日中天。崇禎十一年到崇禎十四年(公元1638年至公元1641年),河南連年大旱,蝗蟲遮天。公元1641年,李自成起義軍也攻到洛陽。天災加上人禍,飢民死者無數。王黑子重信重義,設立粥廠,周濟飢民。他看着淚眼汪汪的家鄉父老,指着自己的萬貫家私,面色誠懇地說道:「應成之財富,皆桑梓所扶,鄉親所助,聖君所襄,今虜寇勢大,殃及無常,唯有將其付之父老,方表應成之義。」

  03 文德堂 耕讀傳家

  近午的陽光灑在街巷里,斑駁的牆面上細碎的石子折射着光亮。隨行的南街村黨支部書記王富強指着一處明清宅院說:「這是昔日文德堂的院子。」

  文德堂,也是王氏家族常用的堂號。古人都希望自家是耕讀之家,后代是耕讀之人。有文化且有高尚的道德,是王氏家族的追求和希冀。

  說話間,一座一間兩柱明樓式石牌坊闖入眼簾:石獅依柱向背而卧,注視着路過的行人;祥雲、瑞獸、吉利花裝飾其間,典雅、庄重又文化味十足。明樓下面的位置,「聖旨」二字顯示了牌坊的地位。「聖旨」是頒發給文德堂的主人的。「聖旨」下面是皇帝欽批建立牌坊的緣由:「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河南鄭州學正王會申,端謹持躬、恪勤奉職。文宗雅體不矜華褥之風,課有成規務去輕浮之習。茲以覃恩授爾為修職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三月。」

  民國《新安縣志》記載:「王會川(又名王會申),南孫都人,性剛直,篤孝友,事繼母曲盡其意,扶弱弟少溪尤為人所難能。嚴于課子孫,兼精岐黃術,鄉里以孝友請旌表,道光三十年奉朝旨建孝友坊。」兩個資料對應,可以肯定眼前的這座牌坊,就是「孝友坊」。「孝友之家」是洞察世事的高人希望達到的最高境界。「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友。」

  04 至寶堂 善行至上

  作為河南人,無人不知丹尼斯。孫都,就是丹尼斯的董事長王子淼先生的老家。王先生一家堂號為至寶堂。門口的楹聯道出了「至寶堂」的真諦:「唯善為寶,恭親舉善遵祖訓;以仁諧志,誠意向仁修己身。」王先生的祖母楊氏曾有一段教育子孫的話,說得直白明了:「我們家堂號至寶堂,人都以為是家有最好的金玉財寶。其實不然,所言至寶是唯善為寶之意。能幫人時一定要幫上一把。以此為樂,不圖后報。」

  緩慢地行走在院子里,「善為至寶一生用,心做良田萬世耕」「克勤克儉修心養性立身在正氣,唯耕唯讀崇義尚仁傳家奉儒風」表明家訓的語言嵌滿廊柱、門框。語言入心,濾去的是狂躁和功利;品行進腦,生出的是勵志和奉獻。走進堂屋,牆上的石碑安靜端庄,鎏金的正楷書法記述着王先生祖人的事跡,事跡中彰顯著王先生家族的家風。

  祖父王久遠,字北斗,前清監生。方正孝廉不淫富貴,以勤儉治家耕讀為本,重視教育,五子皆有所成。家鄉諺語曰:金牛山北斗亮,教五子名俱揚。祖母楊老太君出自中醫世家,名門閨秀、知書達理、賢淑中惠。

  父王維中,質朴敏學上進,有大志。抗戰時期,日寇侵佔孟津縣橫水鎮,公基於民族義憤為保鄉親生命財產與地下黨員王永光、孫都完小校長王追義果斷殲除漢奸首惡,雖中彈受傷仍奮勇在先,從而成就了一樁抗日佳話。

  掩門而出,看到院子里有個側門,曰行善門,且有文字介紹:行善之門。門者,矩也。內外有別,拒惡行善……祖上楊老太君常坐門內,拿饅頭食品周濟乞兒貧困,留下行善之門的傳說。此次重修王氏老宅,王子淼特囑保留此門。以傳承行善,開啟善門焉。

  「飲水懷遠憑窗仰望家鄉月,篤親念故卧榻總思桑梓情。」王子淼先生傳承王氏家風,富裕之后不忘回報桑梓之情。村里一位老人說:「我們一家吃了他送的一頭豬。」我納悶之時,他解釋:「我家四口人,他每年給我們每人送兩斤肉,幾十年過去了,不是一頭豬嗎?並且還是一頭幾百斤重的大肥豬。」

  王先生的懿行,不止過年送肉,修自來水工程,興建學校,數不勝數。為此,村里鄉親1993年為他立了一通「桑梓滿故園」善行碑。

  05 堂生輝 德行成風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王姓家族在孫都積澱了優良的家風,不僅後世的王家人傳承發揚,村子里的楊姓、邢姓等其他家族也耳濡目染,傳承了王氏優秀的家風,形成了村風。「仁」「讓」之風盛行,自然也吸引投資商大膽投資,於是村里建有佔地近千畝的光伏發電廠,有佔地幾百畝的生態種植基地。

  村人安秀花的故事,更能讓人們體味到村風的優良和正能量。她今年89歲,中年喪夫,一人伺候着同家的二娘、四娘和婆婆三位老人,同時還記掛着自己的四個兒子、媳婦及孫輩。她邁着蹣跚的步子,每天給老人端茶端飯、洗頭洗腳……幾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

  在感受孫都的日子里,心中充滿着感動,激盪着幸福。有一晚,做了一個夢:孫都村的古槐樹下,樹蔭婆娑,四周靜寂,我坐在樹下手捧書卷,閱讀着書上的文字:

  南望洛陽城,北依黃河沿

  河洛文化薰染,波濤性格洗練

  啊——老家孫都

  滄桑中充滿着良心擔當

  黑子樓高昂着智慧的頭

  老街巷丁零當啷,絲綢的車隊蜿蜒到黃河碼頭

  固本堂,信義堂,噼里啪啦,算盤珠子演奏着正大堂堂

  啊——老家孫都

  剛性中流淌着水德至上

  老槐樹訴說着鄉愁故事

  石牌坊咚咚鏘鏘,敕封的方隊見證了皇恩浩蕩

  文德堂,至寶堂,踢踢踏踏,顧客盈門站滿了一街兩巷

  老家孫都, 孫都老家

  家還是那個家

  現在已經變了樣

  走走老街巷

  看看新氣象

  吃一口老家飯

  睡一晚老家炕

  香香甜甜進入夢鄉

  香香甜甜進入夢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