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探尋河洛紅色印跡」採訪團走進河南大學抗戰辦學舊址

時間:2019-12-04 12:34:58來源:洛陽日報

  「探尋河洛紅色印跡」採訪團走進河南大學抗戰辦學舊址

  回望烽火歲月 傳承不屈精神 

  通過欒川縣潭頭鎮大王廟村村口的牌坊,映入採訪團眼簾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橋。我們再往前走,便看見左側牆上「國立河南大學抗戰辦學舊址」幾個大字。冬日的陽光灑在牆上,一塊塊浮雕越發栩栩如生,向人們訴說着烽火前線的河大5年。

  抗戰時期,河南大學曾在此扎根5年。近日,洛報集團「探尋河洛紅色印跡」採訪團來到大王廟村,尋訪當年河大師生的足跡,感受紅色基因的傳承。

  烽火奇緣

  在大王廟村的一面牆上,張貼着一幅人物肖像照片,照片說明為:王廣慶,曾任河南大學校長。

  1939年3月,豫西嵩縣,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冬季之后,春回大地。這天,艷陽高照,縣城之內人頭攢動,王廣慶坐在一輛馬車上,神色凝重。時任河大校長的他來到嵩縣,目的是為河大1300餘名師生找個落腳之地。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寇鐵蹄隨即踐踏黃河流域。為躲避日寇、保存河南高等教育的火種,河大被迫離開開封,開始流亡辦學之路。之后,河大遷移至信陽雞公山,又轉移到南陽鎮平,隨着戰火的緊迫,不得不再次遷移。

  說來也巧,在嵩縣縣城,王廣慶遇到了同學馬振堂。王廣慶是新安縣磁澗人,馬振堂則家住嵩縣潭頭鎮(今屬欒川縣),二人曾同在開封的洋學堂求學。得知王廣慶有意將河大遷至嵩縣,馬振堂向他推薦了潭頭。

  隨後,王廣慶拜訪了嵩縣當地的官員,並親自到潭頭考察,堅定了河大遷往潭頭的決心。

  王廣慶與馬振堂的偶遇,讓河大與潭頭結下不解之緣,也開啟了河南省最高學府在潭頭5年辦學的艱辛與輝煌之旅。

  1939年5月下旬,河大告別鎮平,搬遷到茫茫八百里伏牛的最深處——醫學院落腳嵩縣縣城,文、理、農及校本部遷往潭頭鎮。

  魚水情深

  今年87歲的大王廟村村民黨進才老人依稀記得,那一年,村子里來了很多大學生。

  聽說河大要來,潭頭鎮沸騰了,淳朴的山里百姓為河大師生的到來作了充分準備。縣立高級小學騰出50間房子作為河大各學院的公共教室和圖書館;關帝廟村的20多間房子改為河大校本部辦公室;農學院設在大王廟村的8個院落……河大遷至潭頭后的第5天,便得以復課。

  在這個寧靜的小鎮里,河大師生得到了鄉民的傾力支持。為了解決師生課本印刷和文具需求,鎮上的鄉紳和農民辦起了「七七服務社」;為了能讓師生有個洗澡的地方,鄉民利用天然溫泉建起了「河大池」。河大師生為回報鄉民,創辦了七七中學、伊濱中學、簡易師範,甚至還辦起了農民識字班。在戰火硝煙瀰漫的歲月里,河大師生與潭頭鄉民結下了魚水之情。

  在艱苦的條件下,河大師生在學術上的研究從未停止。

  自河大來到潭頭之日起,醫學院病理專家魯章甫教授、小兒科主任單德廣博士就帶領學生組成了伏牛山地方病調查隊,對當地常見病進行研究,還無償為農民看病。

  有一年,潭頭鎮的部分麥田發生大面積黃疸病,農學院教授王鳴岐找到病根,使得小麥黃疸病情大大減輕。之后,農學院病蟲專業的學生在王鳴岐的指導下,在大王廟村的實驗室外辦起了「一病一蟲」黑板報,每周一期。王鳴岐對當地的病蟲害進行了深入研究,寫成《河南植物病蟲害名錄》。

  河大師生在荒僻的山鄉,堅持學術研究並多有建樹。校長王廣慶的《河洛方言》、文學院院長嵇文甫的《陸象山的「實學」》、文學院教授張邃青的《豫西文化考察報告》等學術著作,都是在這一時期發表的。

  「潭頭慘案」

  欒川縣潭頭鎮石坷村李永信一家三代人為河大遇難師生守墓的故事,廣為流傳。大王廟村村民孫振懷說:「真的很感人。」

  1944年5月中旬,日寇侵佔嵩縣,河大師生開始撤離潭頭。5月15日,日軍盧氏挺進隊侵入潭頭,慘案發生了。

  在「潭頭慘案」中,部分來不及轉移的河大師生共計被殺16人,失蹤25人。當天,避險回村的石坷村農民李永信在村邊野棗林附近,發現了3名河大師生,其中兩人已經死亡,另一人身受重傷。李永信和家人將那名負傷的學生抬回家中照料。然而,這名學生腹部已被日寇嚴重捅傷,由於條件艱苦,缺醫少葯,3日之后,這個學生還是沒能挺過來。

  李永信通過死難師生身上的私人印章等,知道了他們的身份:河大農學院森林系助教吳鵬;法律系學生辛萬齡;文學院學生朱紹先,就是受傷后死在他家的那名學生。後來,李永信與村民一起,將3名師生的遺體抬至村東的看花嶺一一掩埋。

  之后,李永信的大兒子李忠貴及李忠貴的侄子接力為遇難師生守墓,從未間斷。後來,3名遇難師生的後人通過多種途徑找到了親人的墳墓,對李家感恩不盡。2005年9月17日,「河南大學潭頭慘案紀念碑」在石坷村看花嶺上的死難師生墳前揭碑。

  繼往開來

  如今的大王廟村,憑借深厚的歷史積澱、鮮明的文化特色,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也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河大在此辦學的那段歲月,是大王廟村和潭頭鎮的紅色基因,得到了很好傳承。」潭頭鎮黨委書記常光磊說。2015年,由河南大學和潭頭鎮共建的河南大學抗戰時期潭頭辦學紀念館開館。紀念館開館以來,省市縣多家單位及社會各界群眾前來參觀學習,人們通過參觀紀念館,了解了河南大學抗戰辦學的歷史,對「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河大精神有了深入理解,同時也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洗禮。

  近年,大王廟村堅持特色旅遊規劃引領,將傳統村落保護開發與休閑農業觀光旅遊有機結合,整修了村落,建起了民宿,初步形成獨具傳統古村特色的鄉村旅遊景點。同時,該村還充分利用與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的血脈聯繫,建設了高校寫生基地,河南農業大學鄉村振興研學院分院也落戶該村。

  洛陽日報記者 李三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