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實證中華文明起源歷史

時間:2020-05-07 17:06:39來源:大公網

  5月7日,河南省鄭州市官方對外發布鞏義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考古重大發現: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學術機構多位知名考古學家現場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雙槐樹遺址性質為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該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還被專家稱之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將進一步實證中華文明起源歷史。

“河洛古国”豫双槐树遗址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历史

  雙槐樹遺址位於黃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東西長約1500米左右,南北寬約780米左右,殘存面積達117萬平方米。發現有仰韶文化中晚階段3重大型環壕、具有最早瓮城結構的圍牆、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採用版築法夯築而成的大型連片塊狀夯土遺跡、3處共1700余座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3處夯土祭祀台遺跡、圍繞中心夯土祭台周邊的大型墓葬、與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築融合的用九個陶罐模擬的北斗九星天文遺跡、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最早家蠶牙雕藝術品、20多處人祭或動物祭的禮祀遺跡以及制陶作坊區、儲水區、道路系統等,並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時期豐富的文化遺物。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稱,三重環壕組成的嚴密防禦設施,在仰韶文化中晚階段繁榮時期共存,連同融合北斗九星圖案的重要建築等遺跡,表明雙槐樹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視禮儀化設計思維,可能已有了較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觀。

“河洛古國”豫雙槐樹遺址實證中華文明起源歷史

  雙槐樹遺址連附近青台遺址的「北斗九星」大型遺跡及有關建築,既是科學的天文遺跡,也明顯具有特殊的人文含義。顧萬發認為,這些高等級的人文與天文遺跡融合的現象,應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重視承天之命特徵的早期典型代表。

  雙槐樹遺址還出土有我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它是一條正在吐絲的家蠶形象,與青台遺址、汪溝村等周邊同時期遺址出土的迄今最早絲綢實物一起,實證5300年前後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從事養蠶繅絲。這一時期各地代表性文化的農業都較為發達,但並沒有有與桑蠶紡織業有關的確切發現。從這一角度講,位於黃河流域中心的以雙槐樹遺址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發現的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時代最早的代表。

  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規模、布局結構和相關建築的禮儀性質都已初具中國文明化社會早期大型宮室建築的特徵。顧萬發認為,這些重大發現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宮室制度的源頭提供了早期關鍵資料。

  墓葬區內發現的大型夯土祭壇遺跡,連同青台的祭天壇台,是目前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首次發現。不僅讓我們首次看到了黃河流域古人祭壇的實物,更利於加強中原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周邊區域在祭壇文化以至高層禮儀制度方面的比較研究,也利於從更高層面和更廣地域探討中國古代精神層面的多元一體化問題。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表示,雙槐樹遺址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的內涵、尤其是其社會發展模式和承載的思想觀念,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後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主根脈有望追溯至此。

  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雙槐樹遺址實證了河洛地區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在同時期黃河流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社會分化程度最明顯,是我們研究黃帝時代中原地區的文明化進程非常重要的材料。它的發現,必將幫助人們持續理清華夏文明發展的脈絡、充分彰顯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豪感、自信心,增強文化凝聚力。

  目前,雙槐樹遺址考古發掘項目成為鄭州市級首個被納入國家重大社科基金的人文項目;科技部將雙槐樹遺址作為全國11個具體項目之一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將對「雙槐樹」進一步解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