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旅資訊 > 正文

甘肃臨夏「城中村」變身旅遊新地標\大公報實習記者孫茂寧、蔡靜

時間:2019-07-10 14:58:05來源:大公報

  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髒亂破舊的「城中村」日益成為內地各城市發展急需解決的頑疾。有別於其他城市「大拆大建」、「推倒重建」的改造模式,甘肅省臨夏州依據當地的歷史文化特點,探索出一條「不拆房」、「不外遷」、「修舊如舊」的「城中村」改造之道。

  同時,「八坊十三巷」在改造過程中,將磚雕文化上牆,將排污溝渠入地,築造出一個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范長江行動甘肅行一行近日在臨夏州看到,得益於這種極其得宜的改造模式,當地歷經風霜的「八坊十三巷」已經從「城中村」成功變身成為甘肅省的文旅新地標。

  據史料記載,從唐朝至今圍繞着八座清真寺形成了八個教坊、十三條街巷,故稱「八坊十三巷」,它既是臨夏當地的民俗文化名片也是民族建築藝術「大觀園」。「八坊十三巷」80號院「大公館」是臨夏回族居民的代表性建築,其風格與老北京「四合院」相近。採訪團一行被「大公館」小橋流水塵埃靜、青瓦白牆神韻懷的建築意境所折服。香港浸會大學學生廖渝敏表示,透過零距離的接觸,百年前的「八坊文化」似乎就在眼前。

  修舊如舊重現百年街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改造前的「大公館」卻是另一番光景。「八坊十三巷」的導遊介紹,佔地3.5畝的「大公館」始建於1926年,改造前住着18戶人家共100多名少數民族居民,無論從生活質量抑或經濟收入都處於較低水平。通過設施改造工程,「大公館」恢復原有的面貌並被命名為「八坊民俗館」,原來居住在此地的居民被統一安置到公租樓房,居住環境和生活水平獲得大幅提升。

  「『八坊十三巷』在改造過程中,遵循『文化為先、利民為本』的思路,保持街區原有整體格局和居民生活方式不變,將磚雕文化上牆,將排污溝渠入地,一舉改變之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八坊十三巷景區管理局副局長柳歡歡介紹。

  新「顏值」創收 三年破四億

  「八坊十三巷」的「顏值」在改造後大幅提升,這有力推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據了解,改造後的「八坊十三巷」自2016年街區開放以來,累計接待遊客54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4.47億元人民幣。

  三個月前,原本在外打工的馬穆光回到位於「八坊十三巷」的家,並將0.4畝的一層房屋改造成「紫藤苑餐館」。「每月收入較過去多了五六千元。」馬穆光笑言,「雙休日和節假日食客最多,忙碌時還要請親戚幫忙。」像馬穆光這樣回到「八坊十三巷」開店做老闆的人大部分是這裏的原住民,在政府部門的鼓勵和扶持下實現自主創業。

  煥發新生的「八坊十三巷」還吸引了眾多臨夏傳統文化企業落戶。在甘肅擁有多家蓋碗茶銷售店的丁龍就在這裏開設了一家河州茗源蓋碗茶文化博物館。該博物館主要展示臨夏的名特色蓋碗茶,並提供沖泡、特色小吃等服務。「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想通過這家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並認識蓋碗茶文化。」丁龍透露,這家私人博物館解決了「八坊十三巷」內7名原住民的工作問題,其中1人原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但在博物館工作後很快實現脫貧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