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湖南 > 正文

天橋飛架 「湘」村振興

時間:2021-03-24 12:02:51來源:大公網

  矮寨大橋的建成,讓湘西的土特產茶等「湘」品從大山暢運全國,讓絡繹不絕的遊客暢遊湘西的美景和民俗文化……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矮寨大橋已不僅僅是一座橋,還代表着湘西鄉村振興的新高度。

  小作坊鋪開致富路

  坪朗村與聞名天下的矮寨大橋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德夯奇觀景區山水相依。然而,以前的坪朗村守着好山好水卻過着窮日子,成了有名的貧困村。2011年之前,村里人均年收入僅為1000餘元,村里的姑娘從來都是遠嫁他鄉。

石清香在介紹她的豆腐產品

  「記者朋友,誰來試試推磨作豆腐。磨推得好,就可以當我們坪朗村的上門女婿。」

  3月16日,坪朗村村口的一棟樓房中,不時飄出陣陣豆腐香氣。剛一進店,村里的致富帶頭人、「豆腐西施」石清香就「調侃」起記者朋友們。

  石清香是吉首市坪朗豆腐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着紅色苗裝的石老闆穩穩站在石磨旁,不時用勺子將黃豆與水舀進石磨的小孔。她右腳固定在原地,左腳有節奏地一前一后跳動,仿佛是在跳着苗舞。

  石清香,當地第四代手工豆腐傳承人,從事豆腐制作十多年。據她介紹,她的作坊不僅是一個豆腐制作工坊,還是一個傳承手工制作的培訓點。近年來,還辦起了研學基地。

  「2012年矮寨大橋通車后,來我們村里的人越來越多。我們這兒有制作豆腐全部的工藝流程,能夠讓學生們親眼見證一粒黃豆變成豆腐的全過程,通過實際體驗,更能加深他們的理解。」石清香說。

  目前,石清香的公司每天可賣出各類豆製品數百斤,年產值300多萬元。帶動了周邊200余戶農戶發展綠皮豆種植產業。她的作坊安排了村里40多人就業。她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每年每戶能分紅利8萬多元。

  綉花針綉出大「錢」景

車間里的女綉工

  在村子的另一邊,一根小小綉花針,綉出了大「錢景」。

  「我做苗綉8年多,每月有保底,月收入平均3000來元。」龍春梅說。

  龍春梅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家鄉實施鄉村振興后,苗綉產業飛速發展,為了照顧家人,她是第一批返鄉從事綉工的婦女。

  「我每個月也能賺3000多元。」在金畢果扶貧車間,50歲的龍芳艷忙着將最後的工序做完。

  龍芳艷原來一直在家帶孩子。兩個女兒長大后,她開始在扶貧車間上班。通過培訓后,她對于制作苗族服飾已經非常熟練,目前很喜歡這項工作。像龍春梅和龍芳艷這樣的家庭婦女,在金畢果民族服飾公司有100多人。

  金畢果民族服飾公司經理時麗梅介紹,當地的婦女心靈手巧,對民族服飾也很了解,基本培訓后就能達到公司的要求,有些年齡較大的婦女,手工綉出來的服飾有相當高的品質。

  更為關鍵的是,坪朗村離矮寨大橋很近,扶貧車間制作出來的民族服飾主要是提供給景區、演出團體和旅遊公司,運輸出去非常方便。扶貧車間今年上半年的訂單已經滿了。

 軍人之家民宿店

  近年來,坪朗村先後完成了特色民居改造、文化旅遊接待中心建設、民族文化活動廣場及一批古街巷、古渡口的維修改造,再加上坪朗村本就擁有的自然風光,使其成為周邊居民近郊休閑游、民俗風情游、特色餐飲游的首選之地,「最美后花園」實至名歸。

  鄉村振興,坪朗前行。不僅獲評「湘西州美麗鄉村精品村」、「湖南省特色旅遊名村」,還領回了「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傳統村落」三個國字號招牌。

  矮寨大橋的建成,匯集了人氣,凝聚了人心,架起了致富之路,它見證了脫貧攻堅的時代華章,也記錄着大湘西鄉村振興的奮勇前行,樹起一個耀眼的時代標高。

金畢果車間

  民俗文化撐起美麗經濟

  施生高的軍人之家客棧在矮寨鎮排兄村吉斗五組很醒目。今年52歲的施生高當兵13年,轉業后安置在吉首市制葯廠,由於單位效益不好,施生高在2002年從單位買斷,做過許多工作。矮寨大橋建成後,家鄉旅遊產業方興未艾,施高生不再在外飄盪,回家搞起了民宿。

  「我每個月收入六七千,旺季時,一萬多。」施生高說。

第六代苗鼓王楊欣(右)

  三年前,湖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排兄村根據自身緊鄰矮寨奇觀景區的優勢,因地制宜,特別是「苗歌苗鼓」等非物質文化被開發後,作為苗鼓文化核心的排兄村,與幾十家旅行社成功「牽手」,拓展鄉村旅遊市場,搞起了特色民宿。

  「以前,我的民宿不成規模,去年國慶節前,我花了十幾萬進行了改造,三個多月我就收回了成本,還賺了幾萬元。」排兄村村民龍迎春說。

  依託獨特民族文化,發展鄉村旅遊,排兄村富起來了。

  2019年,排兄村入選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獲得湘西州「最美鄉村」「同心美麗鄉村」稱號,2020年5月,成功申報省級「同心美麗鄉村」。

  「『三農』政策真的很暖人心。」村民龍青雲說。幾年前,他建了一棟兩層苗族吊腳樓,租給旅遊公司開辦「醉美鼓村」農家樂,帶動全村農副產品銷售,吸納勞務用工50多戶,實現「美麗經濟」400多萬元。(文圖/傅春桂)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