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八一路538號長沙市博物館院內,一棟青磚黛瓦的南方宅院,在綠樹掩映中,古朴而靜謐,門牌上寫着「清水塘22號」。這裏是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所在地,不僅見證了建黨初期共產黨人的奮鬥經歷,也是毛澤東、楊開慧夫婦的「家」。
1921年8月中旬,從上海參加中共一大返湘的毛澤東已經是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他肩負着在湖南成立共產黨支部的任務。
回到長沙后,毛澤東與何叔衡、易禮容等人建立了全國最早的省級支部——中共湖南支部。隨後,由易禮容經手租下了清水塘這棟地處城外郊區、環境僻靜的房子,作為秘密辦公和毛澤東家人生活居住的場所,房租合同7 年,每月租金7.2 元。長沙文史學者顧慶豐說:「毛澤東楊開慧結婚在一師的一個宿舍,後來又在船山學社湖南自修大學住過,他們在這個地方生育了毛岸英。
「清水塘22號」離當時的長沙市區不足1 公里,房子后面有小山,前面是一片菜地,還有兩口相連的池塘,寧靜、安全,是從事秘密工作的好地方。走進堂屋,左邊第一間是客房,第二間是秘密會議室。就是在這間西北角隱蔽的小屋里,毛澤東、何叔衡等策划和領導了多次工人運動,革命火種熊熊燃起。
第二年5月,中共中央局批准在中共湖南支部基礎上成立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轄今湖南及周邊江西萍鄉等地區,毛澤東任書記,區委機關仍設在清水塘22號。這裏從此成為了工人運動的策源地。
中共湘區委員會舊址講解員楊嵐說:「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楊開慧是大着肚子,站在清水塘的門口和毛澤東分別,為了千千萬萬勞苦人民,夫妻倆是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
1922年下半年到1923年4月,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共湘區執行委員會先後組織開展了安源路礦工人、粵漢鐵路工人、泥木工人、水口山鉛鋅礦工人等10余次罷工鬥爭。湘區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學生運動、反帝愛國運動和農民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到1923年5月,湖南已發展建立了10多個黨支部、小組,成為當時全國革命運動發展最迅速、最富朝氣的地區之一,也為全國工農運動發展樹立了標桿。
中共長沙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敏說:「李維漢、李立三等一大批黨的優秀幹部,都團結在主席周圍。鐵血師長陳樹湘,他經常到清水塘來賣菜,結識了毛澤東楊開慧一家,受到了他們的革命薰陶,最後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清水塘畔,楊柳依依,青年毛澤東從這裏出發,一步步開創了光輝的革命歷程。這裏不僅是革命的策源地,也見證了毛澤東與楊開慧這對革命伉儷的忠貞愛情和崇高的革命理想。除了照顧毛澤東的日常生活起居,楊開慧還承擔了他的機要秘書工作。為此,她特地制作了一個枕頭箱,用來存放機要文件。講解員楊嵐說:「白天的時候帶在身邊,形影不離。到了晚上,就當枕頭來用,如果遇到了什么緊急情況,她立馬就能處置。」
在清水塘22號毛澤東和楊開慧的卧室牆上 懸掛着青年毛澤東的單人照和楊開慧懷抱兒子毛岸英、毛岸青的合影,格外醒目。講解員楊嵐說,「為了彌補毛澤東與楊開慧從未合影過的遺憾,故居將這兩張照片掛在一起,也是紀念他們在革命中這段偉大的愛情。」
1923年冬天,毛澤東離開長沙赴上海轉廣州參加國民黨一大,不得不與家人分別。行色匆匆間,他寫下了「今朝霜重東門路,照橫塘半天殘月,淒清如許。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的離愁別緒。
1938年,因地處當時長沙郊外,清水塘22號得以在「文夕大火」中幸存,這裏也成了長沙市唯一一處保存下來的革命歷史建築物。
時光荏苒,正如清水塘里的這汪清水,這個融入偉大革命與美麗愛情的家,在百年後的今天,依然風範長存。「紅色搖籃」指引着一批又一批共產黨人賡續紅色基因,凝聚紅色力量,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書寫新的紅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