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詩歌中的盂蘭盆節\怡 人

時間:2019-08-20 13:22:35來源:大公網

  盂蘭盆節已過,但卻不曾有過多少過節的感覺,不禁追思,古時的華夏對這一節日有多重視,詩歌中的盂蘭盆節又是如何體現了當年的過節景象──比如唐太宗就曾在宮中舉辦盛大的盂蘭盆道場。

  盂蘭盆節源於佛家文化,核心內容是佛祖教弟子如何將亡母救出餓鬼道。中國古人不但將其本土化,還發揚光大,乃至遠傳東瀛。早在西晉初期,農曆七月半念誦《盂蘭盆經》已是一項重要活動,但真正推動、擴大其影響力的,卻是梁武帝蕭衍。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皇帝當時並非為了亡母,而是為了亡妻郗氏。念誦《盂蘭盆經》只是他為亡妻求懺悔、做功德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作了一篇《梁皇懺》,感天動地。某種意義上說,《梁皇懺》推動了《盂蘭盆經》乃至盂蘭盆節,漸漸成為中國人有關孝道文化的一部分。

  「欣欣來認祖先名,梵杵丁東月二更。滿地紙錢香篆冷,更無真哭兩三聲。」──這是南宋宋伯仁《觀寺中盂蘭盆會有嘆》。顯然,他所見的盂蘭盆會,味道已經離孝道很遠了。大致同時代的吳自牧著《夢粱錄》說,當時寺院每到農曆七月半,就會舉辦盂蘭盆會,用施主的錢米幫他們薦亡。

  按照宋伯仁的說法,無論僧家還是施主,可能都不用心。就是說,當歷史上的盂蘭盆會被儀式化之后,其本意在部分人心目中,漸漸也就淡了。拿今天的日本盂蘭盆會來觀察,主要體現的,還是歡樂,哪有拯救已故親人脫離餓鬼道的緊迫與憂愁?

  到明代時,盂蘭盆節仍然很重要。官員皇甫汸有《七月十五日頌盂蘭佛會》詩,描繪了「綺供千花綴,芳筵百果繁」的景象,現場氣氛是「流悲咽笙磬」,挺動人。不知清代的乾隆皇帝是否有意繼承唐太宗遺風?他也十分重視盂蘭盆節,多有言及中元日(即農曆七月半)觀賞放河燈、盂蘭法事的詩句。例如:

  數聲仙梵海天唄,一朵金蓮上下荷。

  卻是嫦娥讓燈景,中宵才肯擘雲窠。

  可見乾隆當時對宮廷過節的美景讚嘆有加,心生歡喜,似乎沒有想起「餓鬼道」之類。當然我們也不能怪他,畢竟這樣接地氣的歡樂場景,在皇帝生活中並不常有。由此也可見,放河(湖、水)燈早已成為盂蘭盆節的風俗,而這種景象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有永恆的美。

  道光年間有位小官員叫彭廷選,寫了很多首《盂蘭竹枝詞》,其中有一,我甚是喜歡:「處處笙歌徹夜喧,香車寶馬爛盈門。河燈萬點飛星斗,應改中元作上元。」──「中元」即是盂蘭盆節,其本質是鬼節;「上元」就是今天的元宵節。而這位彭先生居然將二者相提並論,似乎還可以互換,由此可見,至清代時此鬼節已毫無「鬼氣」,反而越來越「歡樂」……

  可惜的是,如今,我們也只能從這些詩詞中感受一番古時候的盂蘭盆節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