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布依族在港推介手織土布/荃 葵

時間:2019-07-15 10:30:01來源:大公報

  

  從種棉、拉棉線、紮染到縫紉和繡圖,土布袋子全由人手製作/作者供圖

  一天,筆者逛九龍鑽石山荷里活廣場,這個商場由於就在港鐵上蓋,熙來攘往。熱鬧之中竟有安靜一角,有個由志蓮淨苑與荷里活廣場合辦的「傳與承藝術市集2019」活動,展出傳統紡織、刺繡、陶瓷製作、素食介紹等。一位穿戴西南少數民族布依族服飾的女子坐在一台木製織布機前,示範手工織土布,清明透淨的氣質,很讓人歡喜。

  布依族人世代種棉、種麻,男耕女織,個個是高手。女子從小就能織布、染布、縫製衣服,一切物料從無到有,全來自所住山區的各種植物,全過程人手操作,環保、匠心獨運。布依族土布製作工藝於二○○七年五月二十九日被公布列入貴州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說古代布依族人開始時利用當地植物纖維揉成細條,造成粗布做衣服。及後採摘野棉花、木棉、葛藤麻來織布。再後來學會種棉,以棉織出布。每家每戶都有自製的紡織工具、染缸、染料,製作土布的技巧延續幾千年之久。近年族中女子常以自己的土布衣物與其他人進行比賽,在偌大廣場上,眾多參賽者拿起針線縫製,互相慕好、切磋,形成一道亮麗風景。

  土布顏色古樸、花紋奇特、質地柔軟、手感佳、無靜電、厚實耐磨、冬暖夏爽,還可以改善人體的微循環、調節神經、疏通經絡、促進睡眠。土布是製作衣物、床單被褥等的上佳布料,也是婚宴的送禮佳品,宋、元時布依族土布更是朝廷貢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內地購物一律憑票,沒有成衣,買布做衣服要用「布票」,布票有限量,人們常常不夠票買布。農民普遍能織布,人工縫製衣物,省下布票,留待親友有喜慶時選購「喜帳」作賀禮。由是布依族的全手工織製土布、紮染那時特別盛行。

  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物資供應漸漸增多,布料市場慢慢開放,布票隨之萎縮。流行三十年的布票,比糧票提前九年取消,老百姓普遍不再為穿衣發愁。然而,現代化時代,傳統文明往往又被追時髦者忽視,土布的紡織紮染也一度備受冷落,年輕人不想以此作為謀生技能,學習紡織和紮染的人日少,縱使會織布,也不會紮染,或不會繡花。

  年前曾有普查,十七萬布依族人中只有近百人懂織布,但也少有以此為職業,懂雕花紮染的更少,族中小孩更不知道什麼是土布織造和紮染了。現代化進程來到今天,旅遊業興旺,人們以復古為時尚,土布製作尚幸仍能有所作為。布依族人織布和紮染之餘,還藉此唱歌跳舞,多種相關文化配合,是謂「紡織文化」。今天,土布衣飾遠銷東南亞和歐美等地,是集文化和商貿於一身的傳統農村藝術。

  布依族有一首古歌名叫《造棉造布歌》,首先唱古時「人人掛樹葉,各個裹樹皮」,再唱到從採集中發現「山上有種藥花,葉子真大張,葉片圓又滑,真像大巴掌,拿花慢慢捻,絲絲細又長,結實不易斷,好比蜘蛛網」,更唱「大家快去揀,揀來野花花,姑娘就捻線,線子挽成團,就把布來編。」

  土布的紡織紮染複雜,工序繁多,有趕花:彈棉花加工成條狀;軋棉:把成熟的棉花籽作脫籽分離;彈棉:用彈棉機把棉花撕開扯鬆,去除雜質,讓棉花具韌性且均勻;搓棉:用高粱稈把彈好的棉花附在桿上,製作出棉花條;抽線:用紡紗機將棉條抽成線紗;紡線:將紗線上白芨漿,再煮線、曬紗;染線:把紡出的紗線染成織布所需的各種色彩;漿線:用一種名叫苕的植物上漿,令紗線牢固和光滑等等。

  筆者深覺土布衣物還要多作宣傳推介,讓更多中外人士知道。手作工藝彌足珍貴,在熱鬧商場能見到傳統織布技術,繁華中見樸實,實在難得。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