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同遊經典樂園

時間:2024-04-20 04:02:37來源:大公报

  圖:同遊經典樂園

  疫情後,各大遊樂場、主題公園再次熱鬧起來,早前的復活節假,海洋公園的遊客絡繹不絕,更一度實施客流管制。而近年香港各區亦有特色遊樂場相繼落成,香港愈來愈好玩!

  那香港第一個主題公園是何時出現?昔日的「四園一樓」又是什麼?而遊樂場的兒童設施,如氹氹轉、滑梯等,其演變發展原來都有故事,鞦韆更早在春秋時期已見雛形……

  大公生活頻道【獵奇玩意EP2】與讀者「童遊經典樂園」,今期新片則帶大家7分鐘快閃6個遊樂場!\大公報記者 陳淑瑩(文、視頻)

  「四園一樓」玩什麼﹖

  香港在1903年至30年代,曾有5個遊樂場,分別是愉園、樟園、名園、利園和太白樓,簡稱「四園一樓」。儼如香港主題公園、主題遊樂場的前身。

  愉 園

  愉園:香港第一個遊樂場

  1903年,香港第一個遊樂場愉園開幕,位於跑馬地黃泥涌道,原址是今日的養和醫院。愉園的老闆是誰已無從稽考。愉園既有西式的大宅建築,也有中式的亭台樓閣,人工花園、盆景、假山小橋流水。另外內有餐廳有售紅茶咖啡、粥粉麵飯等。

  電車曾有「愉園」站

  愉園其實更似古裝劇拍攝場地,但在當時,每逢假日愉園便人山人海,電車公司特意開辦鵝頸橋來回愉園的路線,更增設「愉園站」。

  1915年西環開設了另一間名為太白樓的遊樂場,太白樓有不少新玩意,搶去愉園不少客。於是愉園有樣學樣,一口氣增加了旋轉風車、攤位遊戲、風槍射擊場。又在1916年開了一個名為「眾生相」的動物園:有老虎、金錢豹、鱷魚等。

  樟 園

  種植樟樹驅蚊而得名

  樟園本是商人林景洲的私人花園,位置在黃泥涌道客家村,愉園附近。樟園內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別墅,還有園林景色。香港早年蚊患嚴重,便種植大量樟樹以驅蚊,因而得名。林景洲為人好客,經常招呼一眾親友,吸引不少文人來吟詩作對、猜謎下棋。後來索性開放樟園,內有小食亭售賣酒水瓜子等招呼遊客。

  愉園樟園之死

  1918年跑馬地馬場發生大火,奪去600多人的性命,同時也令跑馬地一帶成為鬼城,愉園和樟園的生意大受影響,先後在1922年關閉,而愉園拆掉後建成養和醫院。

  太白樓

  太白樓之名

  太白樓的位置,其實就是現在的西環太白臺。太白之名據說是以老闆李寶龍的父親李陞的偶像李白而命名。太白樓依山而建,到處興建了亭台樓閣:有唱戲台、舞台、音樂亭。加上有旋轉木馬、風槍射擊場、滑梯和幸運輪,更開鑿了人工湖讓人泛舟湖上。

塘西風情約會之地

  太白樓的目標顧客正是剛剛在塘西召妓的公子哥兒和妓女,他們先在石塘咀消遣,再相約小姐到太白樓。而太白樓亦很貼心,安排許多活動如猜燈謎、圍棋、書法比賽,讓男士「展示實力」,奪取芳心。每逢七夕又會舉辦「乞巧會」的遊園會。1935年香港禁娼,石塘咀及九龍油麻地的廟街,所有妓院都要關閉,石塘咀一帶的商業活動大受影響,太白樓亦難以維持,終被地產公司收購拆卸重建,改稱太白臺。

  名 園

  主題公園雛形

  名園在1918年已經開業,但位置在當時相對偏遠的北角,正門就在英皇道。名園以上海大世界遊樂場為設計藍本,與同集團的名園酒店合作,與現時主題公園概念相似。設施五花百門,既有遊樂場、動物園,也有粵劇院、舞廳。後來連單車場、球場都可以在名園找到。名園在海邊還有一個泳棚,每年端午節都有龍舟比賽。

既有八陣圖也有談情室

  利園的出現沉重打擊名園。1929年把樂園租給聯華影業公司拍攝粵語片。1930年名園易手及時公司。新公司接手後增加了新奇設施,如八陣圖(迷宮)、南北幻術(魔術)、清暑殿(原來是風扇房)、談情室(讓情侶談情的卡位),不收入場費改為每個遊戲逐一收費。名園在30年代尾結業,戰後成了明園住宅區,及後還有明園西街,名園曾經出現的痕跡埋沒在大街小巷i之中。

  利 園

  銅鑼灣曾有遊樂園

  利園位於銅鑼灣鵝頭山(亦稱東角山),後因利園遊樂園而改名為利園山,由商人利希慎創辦。利希慎在銅鑼灣有很多地皮,而其中一處便是1923年以380萬元從怡和洋行手上購入的東角山(當時380萬元可以買到整座山),原本打算建造鴉片提煉廠,但隨着禁煙成為當時世界的大趨勢,利希慎於是改建遊樂場。利園在1925年開張,場內有戲曲戲院、魔術雜耍表演及酒樓等設施,入場費兩毫,加上地理位置好設施新,成為「四園之首」,而名園同太白樓過幾年就倒閉了。

  拆卸後建利園酒店

  不過隨着時間的前進,人們對利園的熱愛日漸減退,最終在1931年關門。與名園一樣,利氏家族亦曾經出資與香港影片公司合作拍戲,名為《左慈戲曹》,並在利園取景。雖然結束了遊樂場業務,但利氏家族沒有急於清拆利園,而是一直原封不動,有時會開放一、兩天讓市民參觀。直到50年代,利園才正式拆卸興建大廈,建築群包括利園酒店。

  香港兒童遊樂場發展

  上世紀20年代,香港經濟蕭條,社會福利未完善,許多小孩在街上遊蕩嬉戲,容易淪為童黨。遊樂場地委員會在1929年成立,開始在市區內興建兒童遊樂場,讓孩童消磨時間。1931年籌建上環卜公花園運動場及灣仔運動場,當時的遊樂場地以體育運動為主。1933年,香港遊樂場協會成立,將政府批出的兒童遊樂場地,撥歸團體管理,直至戰前。

  上世紀50年代起,政府興建公共房屋,屋邨成為除公園以外興建兒童遊樂場的主要地方。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遊樂場屬兒童休憩用地,需設有鞦韆、蹺蹺板、滑梯、氹氹轉、攀爬架等基本兒童遊樂設施。

  攀爬架

  •攀爬架,俗稱「馬騮架」,「馬騮架」上的「馬騮」東爬西攀。那些年孩子們總會運用自己的創意,自創各種遊樂設施的新玩法。攀爬架有各式形狀,四四方方的最普遍;像地球儀一樣的圓形攀爬架,又高又考膽量;彩虹橋攀爬架,也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

  滑 梯

  •瀡滑梯,瀡讀作緒(seoi5),《玉篇》與《禮記.內則》均解作「滑」。據說,首條滑梯是1922年由英國發明家查爾斯.維克斯斯蒂德以木板製成,高4公尺,採斜置木板的形式,兩側沒有扶手。1929年,他用木材和鐵加以改良,並將末端做成曲線,這樣溜到下方時會減速。5年後,材料改為只使用鐵,兩側也設有安全扶手。

  鞦 韆

  •鞦韆亦作秋千。遠古時,人們以藤條的搖盪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成為鞦韆的雛形。中國早於春秋時期,北方已有盪鞦韆的遊戲。據《藝文類聚》引述古籍記載,鞦韆本為北方山戎習慣,在寒食節這一天,按例舉行盪鞦韆競賽。齊桓公打敗山戎後,這項遊戲傳入中原。因鞦韆的繩索多以獸皮製成,故鞦韆二字以「革」字為旁。到漢代,盪鞦韆成為清明節及端午節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

  

  氹氹轉

  •「氹氹轉,菊花園,炒米餅,糯米糰……」這是一首經典的廣東兒歌。氹氹轉亦稱呇呇轉,一般是一個旋轉平台,裝有座位供小孩乘坐,由人力推動旋轉。亦有遊樂場將座位裝飾成木馬(也有汽車或其他動物形象),稱為旋轉木馬。最早有紀錄的旋轉木馬,在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時已經出現。而第一個用蒸汽推動的旋轉木馬,約於1860年在歐洲出現。

  蹺蹺板

  •蹺蹺板又稱翹翹板或搖搖板,玩搖搖板講究的是平衡,旗鼓相當才有上有落,如果兩邊實力懸殊,便無法平衡。蹺蹺板這類簡單但又需要一點技巧的兒童設施,在香港已慢慢退場。

  話你知

  •遊樂場的概念:最早出現於十九世紀初的德國,那時的遊樂場與幼稚園相連,鼓勵小朋友到戶外遊玩。在工業革命之後,為了解決城市人口的娛樂需要,遊樂場業便在歐美發展起來。而到了20世紀初,遊樂場的熱潮便慢慢吹到亞洲。

  •共融遊戲場:近年興起不同的特色遊樂場,康文署轄下約七成兒童遊樂場設有多元化共融遊樂設施。這類設施適合所有兒童(包括殘疾兒童)使用,讓他們在享受玩耍的樂趣之餘,從中學習不同技巧,有助身心平衡發展。

  •早在1593年啟用的丹麥巴肯遊樂場,是世界最古老的遊樂園。

  •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兒童遊樂場規劃標準是每5000人需提供400平方米設施。

  康文署轄下公共遊樂空間

  公園、花園休憩處 1658個

  兒童遊樂場* 676個

  大型公園 26個

  * 數字是指「設有兒童遊樂場的場地數目」而非「兒童遊樂處的數目」。如一個場地設有多於一個兒童遊樂處,則該場地的數目只計算一次。

  (截至2023年3月31日)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