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梅山島的故事(下)\鄭玫

時間:2019-01-01 09:00:00來源:大公報

  梅山鹽場紀念館對公眾免費開放\作者供圖

  由於建設保稅港區的需要,梅山鹽場在短時間內拆除,好在當時北侖區博物館及時去搶救出來百多塊鹽磚,現存位於春曉的中國港口博物館內,算是留住了一些記憶。王力濤跟我說,他兒時很多美好的回憶都與鹽場有關,所以,在廢場之前,他到現場拍攝了許多珍貴的視覺資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找到了梅山鹽場的籌備處舊址,半個多世紀過去,在梅山面貌已經全然改變的今天,這個地方成為一處可以見證梅山島發展脈絡的重要歷史遺存。他與當地文物保護機構聯繫,費經周折總算將這個籌備處保護起來。現今,籌備處遺址已成為梅山鹽場紀念館,對公眾免費開放。

  由於地處海島,梅山水資源缺乏是一個重大問題。一開始,島上居民只能通過挖井、挖池塘來解決吃水問題,但是海島的地下水又苦又澀,鍋燒開水後,會積起一圈白花。而且水質也不清潔,當時島上得肝炎的人不在少數。上世紀七十年代時,當時的鄉領導倡導建造「向(朝)天水庫」,把雨季河水用水泵翻到山邊的十三個小型山塘水庫上。後來利用這些水庫的水,各村都建設了簡易自來水廠,初步解決了吃水問題。但因為設備和管理跟不上,依然沒有徹底解決島上居民的用水困境。後來,隨着梅山開發建設的進行,寧海白溪水庫的優質自來水被直接引到梅山島上,島上很多老人家至今都捨不得用這麼好的自來水。他們說:「如果不是梅山開發建設,我們這輩子怎麼可能還有機會吃上這麼好的水!」

  改革開放後,梅山島大力發展經濟,首先着手開展海塗養殖,直到現在,海塗養殖依然是島上的一個重要產業。朋友說起梅山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往事,印象最深的就是鄉農辦在梅山廣播站呼籲農民們栽種白菊花,後來又號召栽種西蘭花,種白菊花時大家還比較缺乏經驗,失敗了。但是到了一九九○年前後,再號召島上農民種西蘭花的時候,領導們已經做足了市場調研,儘管依然是通過廣播反覆宣傳,頗帶有一些計劃經濟的味道,但顯然已經比較能夠把握市場的需求了。等到再號召栽種其他無公害蔬菜如蘆筍等高附加值品種時,梅山的農民們已經完全可以把握市場經濟脈動,並從中得到了可觀的回報。

  另外還讓王力濤感到驕傲的是梅山島出了好多全國體育冠軍,比如帆船比賽中的沈家四姊妹,還有取得七面亞洲全能冠軍等。他分析這是因為梅山島的人注重體育鍛煉,學校也注意這方面的教育,所以一般都體質較好。梅山恰好最近開始挖掘特色非遺項目,設立保護制度和運行機制並不斷提高全社會非遺保護意識。梅山的「水滸名拳」、「舞龍」、「舞獅」是三個有代表性的非遺特色項目。

  其中「水滸名拳」已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它在最早的沈氏武術基礎上,融合外來拳術、結合抗倭實戰需求,形成了「三十六式宋江拷」、「邊成」、「鬧天堂」、「烏風棍」等一系列拳式、棍式。「梅山舞獅」在傳統四開門跳八仙桌的基礎上,形成了「梅花樁」、「跳八仙桌」、「高桿舞獅」等高難度動作,其中「梅花樁飛獅採青」表演已達到內地舞獅最高水平之列。經過幾年的發展,梅山的非遺項目已形成了「一村多品」的鮮明特色─梅中的武術、造趺,碑塔的鼓閣,梅東的馬燈舞,梅港的舞龍,都各具特色。

  很多人參加建設梅山島的人告訴我,當年他們剛來到梅山時,這裏不過是個沒電、沒水、沒碼頭等孤島。現在不僅樓有了,碼頭有了,還有了大橋!隨後梅山大橋的建成,道路、學校、醫療與文化設施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梅山人在煥然一新的環境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品質提升。

  站在高處眺望梅山,誰能相信得到十年前,眼前可都是灘塗與曬鹽場吶!作為一個海外第三代寧波人,通過這些年到梅山島上,可以說見證了梅山島的「舊貌換新顏」。梅山得天獨厚的深水岸線資源豐厚,讓她順利成為了「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的核心載體。我在與島上的原居民傾談中,與到梅山島上創業或是打工的新來者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他們對梅山的未來發展都充滿了期待。正如我的朋友王力濤所說:梅山島上的人會將梅山島建設成為更美好的家鄉! (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