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的風是輕柔的,像纖纖素手輕撫你。空氣裡帶了海水咸濕的味道,像灑了水,濕潤潤的,說不出來的舒服。行走於鼓浪嶼,每一步都如踩在琴鍵上。它是「鋼琴之鄉」「音樂之島」,躺在音樂中的鼓浪嶼,被音樂煨着,渾身上下都流動着音符,很文藝,很小資。
就連它的街道也很詩意,這裏一條,那裡一截,交錯蜿蜒,沒有章法,深入很擔心迷路。每一條都不長,你以為走到盡頭,卻又突兀出一條,像小說中的某段情節吸引你走進。這些街道更像是現代詩,難怪這裡是詩人舒婷的故鄉,這裡能流動出《致橡樹》那樣的美句,定是這些逶迤的街道給了靈感。
街道上看不到一輛汽車,干乾淨凈才是它的顏面,慢慢騰騰才是它的性格。都說時間是公平的,但在這裏,時間老人也彷彿被它的風情迷住,禁不住慢了步子。
建築,一座挨着一座,一家挨着一家。座座充滿異域風情:伊斯蘭圓頂、哥特式尖頂、古希臘柱子、巴洛克式浮雕,西洋風格、歐美味道、中式布局,在這裏完美組合交融。家家都是別墅,戶戶都是花園。沒有高樓,每一座建築看上去都上了年紀,都是一部史書。
在鼓浪嶼不能不看花。這裏的花遠比北方的花任性,密密匝匝地鋪滿了人家的牆壁,就連屋頂上也掛着。這花,叫鞭炮花,細看,還真像一串燃燒着的鞭炮,綻放的花噼裏啪啦地開,開得滿牆都撐不住,向街道上流,看到,便不能不駐足。
走在這樣風情的巷道,勞累頓消,只想着慢,只想着看,眼睛都有點顧不過來。這裏的客棧都是家庭式的,或文藝懷舊,或浪漫溫馨,或海景廣袤。「遊走日月」「琴海莊」「臨海聽風」「山舍咖啡」「旮旯環島」,聽聽這些名字,多風情,多浪漫,多藝術,我住的叫「外婆的澎湖灣」。
晨起,我不急着去看海,也不急着去看島。只想着逛街,這裏的街很風情。鼓浪嶼的小店精緻得如一件件瓷器,鼓浪嶼的小店洋氣得像一個個芭比娃娃。它們的造型和裝修風格很文藝,沒有雷同和富貴氣。店裡賣的衣服是棉麻材質,飾品是古香古色,小到一條手鏈、一枚戒指,都很別緻,懷舊的情緒在這裏瞬間放大。
逛累了,就到美食店,選臨街的位置坐下,要一碗海蠣湯,配一個「金銀包」。美食店也很有情調。歐式布置,木質桌凳,牆壁上掛滿了貼紙,都是遊客的留言,五彩斑斕,像許多美好的願望和夢。都說,來鼓浪嶼最好要有一場艷遇,我卻覺得,踏上鼓浪嶼的那一刻,就已經在戀愛了。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像掛在菽莊花園高處的一架鋼琴。黑白鍵牆體,紅磚藍窗格調高雅,稀世名貴的40多架鋼琴擺在那裡,那氛圍,似乎不用側耳,音樂就從遙遠的地方飄來,在藝術面前,你不優雅都不行。
藝人醉在音樂的世界,遊人迷在慵懶的醉裏。坐在亭子裏看湛藍的天,看閑適的雲,看眼前碧綠的海水,看沙灘上走着的人。我側耳聽,聽到了海浪撞擊日光岩的咚咚聲,鼓浪嶼有萬種風情,這僅僅是其中的一款而已。(文圖:米廣弘,大公文旅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