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通識考試剛完結,不少教師和同學認為考卷不太艱深。不艱深原因可能來自兩點。第一是通識題目形式趨向恆常化;第二是通識議題取向穩定化。前者主要是指今年沒有太多的新題型,雖然有新的考問用詞但不太多。後者主要是指通識題目議題大多也在教師或學生的意料之中,沒有太多太嚇人的議題。
以卷一為例,題目資料為例,現時大多資料以文字資料為主,與昔日的考卷形式相近(詳見試題資料類型附表),其次較多便是數據資料。至於漫畫、相片等,今年試題只有一張相片資料,沒有漫畫。因此,考生最重要是如何解讀文字,如何摘取文字資料中重心要點來回答題目。通識教育科的資料回應題和語文科閱讀理解題有所不同,考生要摘取文字資料的重心要點外,更要進一步配合題目進行分析及闡釋。經多年訓練,考生應該可以掌握到有關資料。(見表一)
至於考問用詞及方式方面,今年有幾個新出現的方式或用詞,如闡述結論、解釋挑戰、指出信念等。考生要多多留意。其實,這些用詞也是大家日常有機會接觸,應沒有多大困難。考生最重要掌握考問用詞的明確重心要點,如信念是指人們在一定的認識理解基礎上,對某些事物、學說和理想所堅決追求的態度。至於題型方面,如解釋原因、描述趨勢、一個支持和一個反對等論據分析,這些也是過去多年常見的題型。因此,考生應沒有多大困難面對。
至於卷一分數方面,分數已趨向穩定,過去的兩年也是46分,(詳見試題分數安排附表)。考生要留意如何在2小時15分鐘內回答46分,回答次序是先難後易,或是先易後難,取決於大家的答題技巧。(見表二)
至於題目所涉及的單元範疇,今年的範疇與過去多年一樣(詳見試題單元分布安排附表),主要集中於今日香港單元。至於政治參與等議題,今年已沒有出現。其實,今日香港單元也有多個議題可作考核評估,不一定要是政治參與,惟社會輿論太關心通識科香港政治題目,導致社會大眾誤解這科考試便是考核政治。這實為一大錯誤理解。這科是全面認識現今世界的科目,有助考生在求學階段探究現今世界的議題。
總結來說,今年卷一的考卷與過去的考卷相近,考問的形式及議題也是大多考生所熟悉。因此,考生早作準備,應該沒有多大困難。至於希望奪取高分,金榜題名。考生便要多留意答題技巧及議題內容,本文基於篇幅關係,在此不詳述。(完) 陳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