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財政理財回望與啟示

時間:2018-04-24 03:15:59來源:大公網

  研究香港史的學者,除了有海外及內地之外,本地近年有一位專家冒起。他是香港大學的高馬可(Carroll),他專研香港史,近年陸續將其研究成果出版,令香港史的研究,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他(林立偉譯)的《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自出版以來,已成為了研究香港史的重要著作。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課程的他,在〈新香港〉一章中,分析了港英政府時代的財政司郭伯偉,令讀者得從宏觀角度認識香港在上世紀60至80年代的發展。

  港英政府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其主要擘劃者是1961年至1971年擔任財政司的郭伯偉。他相信發展經濟最好放任自流,讓商人處理,政府盡量不要介入。不過,他認為政府有責任提供公共建設,並為真正有需要的人提供公共教育、醫療服務和房屋。在他任內,實質工資上升了百分之五十,貧窮家庭的百分比則由約百分之五十下降至約百分之十五。鑒於香港在1960年代面對的問題和情況,許多香港人覺得港英政府「好得難以置信」。可見,一份優良的財政預算案,不但有利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同時亦有助提高政府在市民心目中的公信力。

  作者在高度讚賞港英政府在70和80年代的政績的同時,亦補充了一些社會上發生的悲劇。例如,70年代大批越南船民湧入香港,港府在1982年實施禁閉營政策。此外,在80年代末,香港仍有許多人露宿街頭,更不要說有約四十萬住在山邊木屋區的人。

  香港大學一向是執研究香港史「牛耳」的本地學府。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出了一位又一位的專家學者,先有Endacott、羅香林等,現有高馬可、Steve Tsang一脈相承,實屬港大的一項優良傳統。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