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2018年通識卷一設題:故弄玄虛 弄巧成拙

時間:2018-04-24 03:15:57來源:大公網

  圖:「通識教育」旨在培訓考生的明辨性思維

  「本科着重考核考生能否清晰、簡潔及合乎邏輯地闡述和支持其觀點,而非背誦資料的能力。」這句話印在2018年通識教育科的文憑試卷之上,簡直是莫大的諷刺,或者設題者先要反覆思量提問用詞、資料內容以至設題邏輯究竟是否「清晰、簡潔和合乎邏輯地」提問。

  1(a)要求考生分析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計劃中國家/地區的義工流動的參與情況,並且闡述兩個「結論」,「結論」一詞以字面意思解讀是「總結的論述/論點」,若以邏輯學上理解,是指經過論證過程得出的總結,顯然,純粹給予考生不同國家/地區的義工流動參與情況,考生只能夠直接剖析數據的特徵、分布和模式,極其量就是交代:

  「人類發展指數較高的國家/地區較多派往其他國家/地區而非在本國/本地進行義工服務,相反,人類發展指數較低的國家/地區較少派往其他國家/地區而多數於自己的國家/地區服務,同時亦有個別特殊事例,例如香港發展指數高但參與程度低、剛果發展指數低但為其他地區服務更多於自己的地區。」

  以上的答案到底是否考評局所要求的「結論」暫時不得而知。但是,首先以上答案難言是「結論」,僅僅是資料顯示的參與模式/特徵,所以考評局若然只是要求考生回答以上答案根本不應使用「結論」一詞。其次,如果考評局實際要求考生再進一步論述資料未有顯示的內容作為「結論」,更是無理的考核。因此,無論如何,「結論」一詞在此題絕對是語意含混,令考生無所適從。

  2(c)要求考生指出及說明資料C中顯示對教育目的所持的一個信念,並且評論信念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於另外兩則資料(即是香港的教育現況),這題的問題不在於提問用詞,而是在於資料與提問內容的一致性,資料C清晰顯示兩種教育信念,一者持精英主義和應試教育的教育信念,另一者側重於全人教育和素質教育,兩者南轅北轍。

  但是,題目只是要考生指出及說明「一個」信念,意思是考生只須二選一?抑或是綜合兩個信念?又或者其中一個信念才是考評局要求的信念?這裏最大的問題,是設題上竟然要求考生揣測考評要求,實際上資料只需要提供「一個」信念或者題目改成「不同信念」,同樣可以考核考生提取和處理資料的能力,又不會令到考生混淆。

  「通識教育」旨在培訓考生的明辨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無論日校教師、補習導師、出版社、教育組織多年來都積極地完善和提升教學質素,並且一直捍衛科目的尊嚴和必要性,冀能令莘莘學子能夠在通識學習之中啟迪思維發展。當中,考評局的角色舉足輕重,每年的試卷實在有其指標性,不啻提問的議題內容,其設題質素和考評要求,直接影響社會各界對科目的認受性和公信力,當局必須再三檢視設題質素,勿再在設題上出現語意含混的情況。

香港通識教育會理事 羅恆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