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口碑好為何不賣座\田力

時間:2018-04-12 03:15:45來源:大公網

  上文談到電影口碑無敵,但在如香港這樣小的市場,加上現時排片的方式(首天成績不佳便準備減場數),口碑必須盡快擴散才能保證電影的放映期,否則口碑無法與票房成正比。所以電影公司經常為將推出的電影安排試片,讓影評人、電影人及部分觀眾有機會先睹為快,如果反應正面的話,口碑就隨之擴散。不過,有一種情況是,電影不俗卻不似預期,即是電影拍得不錯但予人未看前的印象不同,或片種與戲名不符,又或主角跟片名聯繫不上來。這種情況出現的話,口碑再好也好像有一層障礙,令未看的觀眾產生疑惑,推動不了票房。

  早前上映的《大樂師.為愛配樂》,就出現了這種現象。電影不差而且有一大批電影導演、編劇和影評人背書支持,但口碑很遲才擴散,戲院早已減少上映場數,到後來才再增加一些場數,已無法力挽狂瀾。從《大》片的名字看來是一部文藝片,單看片名會令人想像一位打煲呔的男士或一個貝多芬形象的人。如《大》片主角是李雲迪或馬友友,就適合不過。主角鄭中基與「大樂師」之間形象的落差很大,一些影評人在評價《大》片時就提到「今次鄭中基扮蠱惑仔」(在戲中他的確是);又說「『暴龍哥』(鄭在《低俗喜劇》中扮演無文化暴發戶老闆)開金口」;可見鄭的形象根深蒂固。可能有人會問,鄭是否以後都不能演「正經」角色,不是;以前張家輝也只演搞笑或流氓角色,轉型需要時間和時機,更重要的是鄭中基在戲中的確是一個小混混,如電影稱為「流氓樂師」之類可能更符合觀眾預期,亦更有喜劇感。

  電影的片名很多時是導演的情意結,無論發行和宣傳人員如何游說,都未必有效,一旦上映後更難以追悔,不能改名再次上畫。但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西片在香港經常二輪(第二次上畫),三輪甚至十輪上映。一些第一輪上畫反應不佳的會改名重推。像米路吉遜主演的《Mad Max 2》,首次上映時叫《開路先鋒》,票房慘淡,第二輪上映時筆者「正名」為《末日戰士》,票房竟遠勝首輪(第三集是《末日戰士勇破雷電堡》),理由很簡單,「開路先鋒」沒有「末日」的幻想空間。所以電影的片名創作有很多學問,要訣是必須與觀眾互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