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高畑勳透過動畫訴說成人世界的殘酷
日本動畫大師高畑勳上周辭世,當年他與宮崎駿一起創立吉卜力工作室,但若果細看高畑勳的作品,你會發現他是一個更加有趣的動畫作者。\行光
有一則影壇趣聞是關於高畑勳和宮崎駿的,話說當年高畑勳導演的《再見螢火蟲》公映,黑澤明導演看過後,寫了一封信給宮崎駿表示讚賞……所以,不止普羅香港觀眾會搞錯這對拍檔的作品(尤其是《再見螢火蟲》),就算是日本的電影人,出現這樣的誤會,也不乏例子。這個現象當然是因為宮崎駿由《風之谷》、《天空之城》一系列動畫開始,收穫巨大成功所致。
《再見螢火蟲》悲慘
說回《再見螢火蟲》,觀眾如果被海報上兩兄妹的形象吸引,以為這是一齣走溫情路線的電影(日本的戰爭體驗電影不乏這個取向),那入場後肯定被嚇一跳。
這部野坂昭如原著的電影,視點從已死的兄長清太出發,回憶他和妹妹節子短短的一生。居於神戶的兩兄妹,在二次大戰末期的大空襲中失去母親和居所,投靠叔母後因為受不了她的勢利嘴臉而出走,結果先後因為營養不良,在戰爭結束後的混亂中身亡,是個超級悲慘的故事。
這部電影一般都被視為反戰經典,尤其是高畑勳導演政治傾向日共,更加加強了這個印象。但筆者當年看的時候,總是覺得有點不舒服的地方,兩兄妹的身亡,看起來更像是因為他們心氣高,想在兵荒馬亂下離群獨活。近來重看,發現這部電影和一般的日本反戰電影的感傷路線不同,並沒有對戰爭本身直接責難,包括把神戶燒清光的美軍和把平民百姓捲入戰禍的日本軍閥,而是用頗抽離冷靜的調子,描述一個殘酷的世界。
後來看到導演多年後的訪談,提到拍這齣電影的原意和反戰無關,而是想批評泡沫經濟年代大批拒絕投入社會的日本青年雲雲。這部電影反戰與否見仁見智,但它的世界觀絕對不只是面向青少年,當中的複雜曖昧,可能不下於另一部改編野坂昭如原著的電影《人類學入門》。
吉卜力兩主線迥異
高畑勳與宮崎駿合作創立的吉卜力工作室,被視為日本動畫文化的代表,但其實這間公司的出品一向都有兩條不同的路線。
廣為人知的宮崎駿作品,陽光正能量,歌頌夢想,把觀眾拉入主角的世界,幾十年如一日,有着青少年的樂觀向上精神。而高畑勳的作品,則是成年人的世界,失落的童真與愛情的追尋(《歲月的童話》)、失敗的抗爭(《百變貍貓》)、日常生活瑣事(《隔壁的山田君》),以至童話新編(《輝耀姬物語》),題材豐富,也更富哲理性,視覺風格也更加追求創新。
由《隔壁的山田君》開始,高畑勳作品的畫面一反之前細節豐富的寫實風格,而是像速寫那樣的簡約線條。當然這和原著本身是四格漫畫有關,除了畫風簡樸,故事也較為寫意,把生活瑣事串連起來,比《歲月的童話》更徹底,連主角回憶這種容易入口的切入點都放棄,需要觀眾更主動去投入故事。有趣的是,片中山田一家的女兒,是從竹子中而來,正正呼應了高畑勳構思經年的《輝耀姬物語》。改編自古代童話《竹取物語》,《輝耀姬物語》沿用了日本和中國古代繪畫的元素,大量的留白,繪卷的視點,頗有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海美術製片廠水墨動畫的味道,為歐化、商業畫風主導的劇情動畫世界,增添了更多可能。只是,高畑勳的作品主題始終略為沉重,挑戰觀眾的觀影經驗,票房收入遠遠不及拍檔宮崎駿。
監製功力不下導技
但慢工出細貨的藝術家,只是高畑勳其中一面的形象,作為監製的他,其實對宮崎駿以至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成功,有着極大的貢獻。工作室揚名立萬的作品《風之谷》和《天空之城》,都是由他出任監製,這點也是讓觀眾混淆他和宮崎駿兩人的原因之一。
作為監製,他最大的影響是,起用了當時還是默默無聞的新人久石讓負責《風之谷》的配樂,這個決定當時受到不少反對,是高畑勳一力堅持,才有了後來成為宮崎駿動畫配樂代言人的久石讓。所以,高畑勳是以監製作品的巨大商業成功,來支持他本人導演作品的藝術創作,兩項才能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