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山西壁畫展示古人生活

時間:2018-03-21 03:16:02來源:大公網

  圖:九原崗「墓道北壁」繪製了一座極有氣勢的木構建築,這也是在壁畫中第一次用繪畫的形式,展現了古晉陽北朝木建築的風采

  去年一個秋夜,上海博物館燈火通明,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拆下了南大門。之後,在近十位工人的號子聲中,一件長三點二米,高三點五米的巨幅壁畫被小心翼翼抬下車推入一樓展廳——拆大門迎展品,上博搬至人民廣場二十一年來這是頭一次。而迎來的這件龐然大物也非等閒,那是山西出土的「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壁畫」。同時來到上海的,還有著名的太原市北齊婁睿墓壁畫、朔州水泉梁北齊墓壁畫等等。他們都是此次滬上開展山西墓葬壁畫研究活動的主角。/大公報記者 張帆 文、圖

  山西古壁畫去年在全國都很紅。除了上海博物館拆門迎接,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內,先後展出了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及大同雲岡石窟研究院「摹製」而成的大同沙嶺北魏七號墓葬壁畫;名為「保護與傳承——山西寺觀藝術暨文獻展」也於去年四月在國家圖書館舉行,寺觀壁畫的複製品成為那次展覽的最大亮點。此外,由上海博物館歷時近兩年半特別策劃的《壁上觀——細讀山西古代壁畫》一書亦於去年年底首發……這一切的研究和展示活動,都讓原本散落在山西偏僻鄉村或深埋於地下墓室的古代壁畫進入公眾視線。

  歷代壁畫環環相扣

  壁畫是一種依附於建築體上的視覺藝術形式,全國含古代壁畫遺存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七成以上位於山西境內。山西古代壁畫精品以寺觀壁畫和墓葬壁畫為主要形式。迄今為止發現的壁畫,自兩漢始,經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至民國,環環相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序列。壁畫內容涵蓋了人物、山水、花鳥、界面等幾乎傳統繪畫的所有門類。表現形式有水墨、青綠、金碧、淺絳等各種手法;繪畫技巧上也運用了工筆、寫意、白描等多種方式。題材設計包括歷史、宗教、神話傳說及世俗生活等各個方面。由此,山西也享有「中國古代壁畫藝術寶庫」的美譽。

  對於今人來說,古壁畫是珍貴的實物資料,其中蘊含着歷史、文化、藝術等多重信息,可賴以展開多方面的研究,如古代名物與制度、宗教信仰、對外交流、民間風俗、繪畫史等等。專家介紹,最早開展山西壁畫研究的是歐美博物館,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佛教藝術展廳就永久陳列着山西洪洞廣勝寺下寺的壁畫,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等等都有山西壁畫收藏。而在內地,得益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家對於文物保護的日益重視,山西古壁畫也慢慢被拂去歲月之塵,露出原有的光彩。

  相對於較容易看到的、通常以神佛為主的寺觀壁畫,墓葬壁畫色彩並不艷麗和精緻,且給人「陰氣重」的感覺,但對於墓葬壁畫的研究價值,學界均表示出肯定。

  正因為看到山西墓葬壁畫的獨特價值,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一次山西之行中,果斷決定將山西博物院的諸多館藏原件搬到上海展出。滬晉兩地的專家歷時幾年的策劃,終於促成了一次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壁畫藝術原作特展。一共有十二組八十九件壁畫作品抵滬。實際上,中國古代在墓葬中設置圖像的做法起源非常古遠,根據考古發現甚至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時期,但真正出現藝術水準較高的作品,還是在魏晉之後。因此,此次上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朝和宋金元這兩個時期。

  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介紹:「北朝和宋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相會交融的兩個重要時期,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山西地區出土的這兩個時期的墓葬壁畫中有許多漢族與北方各民族共聚一堂的畫面,無論從藝術史、文化史還是社會史的角度而言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其實對於學術界來說,山西的古壁畫已經不陌生。如此次展出的太原市北齊婁睿墓壁畫,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被發掘時就震驚國內外,著名畫家吳作人還評價其「使千百年徒憑藉志、臆見梗概的北齊繪畫陡見天日」。

  北齊壁畫氣勢恢宏

  魏晉時期,戰亂頻繁,薄葬之風使壁畫數量驟減,至北朝時期隨着文化融合而又得以復興。該時期內山西地區代表性壁畫墓為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太原市北齊婁睿墓、太原北齊徐顯秀墓、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等。

  無論在哪個時代,能夠修建帶有壁畫的墓室,墓主的身份必定非富則貴。專家介紹,在已經發掘出的北齊墓葬中,不少帶有壁畫的墓,主人都是當時顯貴,加上時代賦予北齊的獨有特色,使得呈現在今人眼前的壁畫大多尺幅巨大、氣勢恢宏,主題大多為儀仗圖、出行圖、狩獵圖等,表現了墓主生前的纍纍戰功和赫赫權威。同時,這些墓主來自不同的民族,亦從藝術的角度佐證了當時各民族文化在此匯聚交融,塑造中華文明的輝煌歷程。

  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被發現於二○一三年,出土面積約二百四十平方米。遺憾的是,除卻穹隆頂上面的星象圖及兩壁星星點點的殘跡,墓室壁畫幾乎盜揭殆盡,只剩墓道東、西、北三壁的大部分。記載墓主人生平的墓誌亦已被盜,墓主的身份、性別、年齡都不能斷定,但從墓葬的形式看,規格僅次於河北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墓主應該是北齊高氏集團的核心人物。在留存的壁畫中,繪有寫實性木構古建築,神話故事中的奇禽異獸、龍鶴仙人、雷公風伯、駁與疆良等形象,有騎馬圍獵的雄宏場景,還有武士儀仗出行之縮影,充分揭示了北朝人豐富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生活。而氣勢恢宏的長卷式狩獵圖,是我國目前發現最大規模的墓葬壁畫狩獵圖。

  專家介紹,壁畫墓中最引人注目的畫跡來自「墓道北壁」。上面繪製了一座極有氣勢的木構建築。這也是在壁畫中第一次用繪畫的形式,展現了古晉陽北朝木建築的風采,畫面中建築斜拱的出現又將我國古建築中斜拱的運用歷史提早了幾百年。

  北齊婁睿墓壁畫,出土於太原市晉祠鎮王村,面積約二百平方米。壁劃分欄繪製,有仙人神獸、墓主夫婦、僕從侍衛、鞍馬駝隊、樂隊儀仗等,是研究北齊繪畫及音樂、服飾、內廷、喪葬等禮儀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亦是北朝中原地區壁畫藝術的卓越代表。作品涉獵事務浩繁,繪畫技藝精湛,尤以鞍馬人物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勾勒暈染極富藝術特色。經專家研究認為,婁睿墓壁畫極有可能出自北齊「畫聖」楊子華之手。

  另一處著名遺存「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出土於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窰子頭鄉水泉梁村。根據墓葬的形制、隨葬器物和壁畫判斷,該墓的年代為北齊後期,墓主人當為鎮守朔州的軍政長官。墓頂壁畫有四神圖和十二時圖,也說明北朝中國已經呈現了十二生肖。

  生活場景熱鬧溫馨

  北宋以後狼煙再起,女真族對中原虎視眈眈,入金以後山西不再成為邊關。為了逃避紛飛的戰亂,各民族又一次湧入山西。到了元代,「馬上民族」一統中華。北方草原文化與中原的農耕文化再次碰撞出了燦爛的火花。楊志剛介紹,宋金元時期,位於遼闊的黃土高原東部地區的山西,在經濟和文化上都極為繁榮。這一時期的墓葬壁畫中大多都會有墓主人的形象出現,他們往往是當地的士紳、富戶。而有別於前朝的高高在上,大講排場,這一時期的壁畫更生活化,往往給人以「家」的氣氛,展現出當時的生活百態。

  如「繁峙南關村金代墓壁畫」描繪了墓主人年少時離家謀求仕途,老來還鄉隱居故里的理想人生,同時還營造了墓主人仙逝後的來生世界。「忻州南呼延村墓」壁畫形式簡潔大方,內容樸素典雅,極富文人色彩,借花卉與詩詞襯托主人的清高雅潔。壁畫引用了元代散曲大家張養浩的名句「無窮名利無窮苦(恨),有限時光有限身」,抒發了墓主人胸中對人生的嘆息。金代的「平定西關村M1墓」和元代中期的「陽泉東村元墓」墓室平面都呈八角形,墓室主體壁畫經修復後共有八塊。這兩組壁畫作品內容較為世俗化,所描繪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有夫婦對坐、備茶、雜劇表演、馱運、馬廄等日常畫面,旨在營造一座熱鬧、溫馨的「吉宅」來保佑他們的家人安康富庶。

  壁畫雖好,保護是一大難題。來自山西博物院專家的介紹,當下發掘的墓葬壁畫主要採取「揭取搬遷」後「異地保護」的方式,將處於墓葬地下環境中「不可移動」的壁畫轉化為「可移動」的壁畫,搬進室內進行修復、保養,實現壁畫的長久保存。同時,隨着壁畫保護技術的發展,「復原性保護」成為近年來的新方式。而此次在上海博物館的展覽,也對這種新方式進行了展示。

  「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中,壁畫主要分布於甬道、墓頂與墓室。墓頂壁畫自上而下分為三部分,上層繪天象圖,中層為四神圖,下層是十二時圖。墓壁的北壁為夫婦宴飲圖,東壁為鞍馬儀仗圖,西壁為牛車出行圖,南壁為門洞,左右兩側繪有鼓吹圖。此次展覽中,工作人員重新搭建復原了整座壁畫墓。由於進入墓室的甬道較為狹窄,出於文保的考慮,設計了一條通透的玻璃通道,頂部隱藏LED燈帶照明,以便呈現更好的觀展效果,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而為了原汁原味展現九原崗壁畫,策展人員也專門設計了一個高五米的獨立展廳。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一年以來展出的古壁畫,只是山西境內考古發現成果的很小一部分。早年由於歷史等多方面原因,不少古壁畫或是被盜偷賣出境,或是在原地遭到破壞。即便是發掘出來的部分,由於保護條件尚未成熟,有不少仍養在庫房無人知。但相信透過展覽和研討會這樣的宣傳形式,一定能喚起更多人對於古壁畫的喜愛和關注。而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博人才的不斷充裕,更多山西的古壁畫會重見天日,這也是我們民族共同的瑰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