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內地春節檔非常熱鬧,《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西遊記女兒國》及《紅海行動》在開畫的幾天鬥得難分難解,屢創單日票房紀錄。最終結果應該是「口碑為王」,可能由最不適合新春氣氛的電影勝出。新春檔和國慶檔期的電影通常是超級大製作,這些製作的商業邏輯跟一般大、中、小型的製作截然不同。若影片成功的話,主投資(及發行)商的利潤非常豐厚;若失敗的話,主投資商的損失遠低於其他參與投資者。
個別片商近年主力投資春節檔電影,早前就有電影公司老闆稱低於三億(人民幣,下同)製作費的劇本一律不予考慮(大意)。該片商過去兩年都有電影在春節檔上映,今年也不例外。依他的估計,今年的電影可收近二十億。以三億成本推算,該片的利潤就是三億。作為一家電影公司,單片有三億利潤,的確非常理想。這類型的超級製作,主投者通常會引入一些參與投資者,他們要付主投者的所有開發費用,而回收的條件亦不及主投者,為的是參與一個大製作,香港人喜稱之為「交學費」。所以,主投者一般會把大概一半成本分給參投者(視乎其對影片的信心而加減),但發行、宣傳權則不會放手。製作費、發行費分別抽一定的百分比,宣傳費主權在手,主投者佔盡優勢,加上製作超級大,預期票房亦是天文數字,成功的話,主投者名利雙收。
哪些公司可作主投者?有往績的電影公司是也。哪些題材最佳?也是有往績的,如《捉妖記》、《西遊記》、《唐人街探案》和《美人魚》等,導演亦一樣,「you are as good as your last film」(你上一部電影決定你的價值)。
以上便是製作超級大片的商業邏輯?不止於此。當電影拍成了,主投者知道效果不理想,該怎辦?拚命「催谷」上畫的頭三天,因為口碑流出便不妙,於是出現試圖「不設試映」的怪招。不過主投者會在電影上映前百分之二百投入廣告宣傳以保信心,外行人以為是「過分營銷」,不合量入為出原則(票房收入與宣傳費用不成比例)。其實到此地步要保的是頭三天票房,得不償失不重要,重要的是票房不能太難看,以至參投者及觀眾對主投公司失去信心,所以說超級大製作的商業邏輯有點與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