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台名記遍訪神州搭和平橋樑

時間:2018-02-12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王銘義遍訪神州大地,見證了大陸這數十年來的非凡成就 受訪者提供

  一圖勝千言。台灣知名媒體人王銘義這20幾年來遍訪神州大地,東抵中俄極東邊界的撫遠小鎮,西至中哈邊界的新疆鳥洽邊城,南跨「天涯海角」的海南三亞,北上甘肅戈壁灘上的酒泉新城,憑着獨特的眼光和敏銳的觸覺,拍下了許多動人心魄的照片。從記者、評論家到攝影師,王銘義長期以來的報道和影像作品,真實而生動地反映出大陸改革開放40年的飛躍成長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成就,從而成為溝通兩岸的「和平使者」。/大公報記者 張寶峰北京報道

  1992年「香港會談」、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的首次「汪辜會談」、1996年台海危機、1998年在上海舉行的「汪辜會晤」、2005年「胡連會」……說起這三十年來兩岸重大事件,王銘義如數家珍。作為台灣《中國時報》資深北京特派員,他深耕兩岸新聞三十載,幾乎親歷了自「香港會談」起兩岸所有重大新聞事件,亦目睹了近年來大陸的快速發展。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王銘義表示,大陸改革開放40年,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難得一見的傳奇經驗。

  課本地標名詞出現眼前

  在位於北京東城沙灘後街15號的《景山藝堂居》,王銘義的「微攝影展」吸引了不少兩岸新聞界、藝術文化界的觀賞者。這位知名專欄作家對大陸的情感和理解,從另一個維度展現在我們面前。談到如何從「文字記者」跨界到「攝影記者」,王銘義笑着說,「因為採訪的緣故,我經常可以深入行走大陸各個地方,所以這些照片就算是文字記者的一個附加紅利吧。」「來到大陸,我發現很多小時候地理課上的地標名詞都出現在自己眼前,一個個攸關歷朝歷代興衰的歷史場景,一段段見證中華民族融合演進的烽煙往事,通過一匹馬、一條路,甚至當地人的一句方言,就能帶給我極大的情感衝擊。」

  採訪神舟感受祖國發展

  大雪覆蓋下的皇城角樓、疆蒙交界處的沙漠綠洲、京郊農家大院的落葉秋實、胡楊林間放牧的駿馬……王銘義鏡頭下的視覺景象都那麼寧靜唯美,遠不像他採寫的兩岸時政新聞那麼敏感嚴肅。每個鏡頭定格的那一瞬間,背後都有千絲萬縷的故事。王銘義說,正如自己所見證的「汪辜握手」、「胡連握手」一樣,那定格的一握背後,其實潛藏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期待。  

  由於曾在台灣海軍陸戰隊服役,王銘義除了採訪、評論兩岸時政新聞,對兩岸軍事新聞始終抱有濃厚興趣。在北京駐點採訪期間,他曾走進解放軍部隊的營區採訪三軍儀仗隊、閱兵村,採訪建國六十年大閱兵、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年大閱兵,還獲得過前往甘肅酒泉衛星基地採訪神舟九號發射的機會。王銘義說,每當看到大陸在軍事武器、國防科技領域的迅猛發展,既感佩大陸跳躍式的發展,又感慨台灣的停滯不前,所以自己的工作就是把大陸正在發生的故事,寫出來、拍下照片,圖文並茂地告訴台灣讀者:現在的大陸已經不是台灣早期宣傳裏貧窮落後的大陸了。  

  「選舉政治」拖累台灣

  過去三十餘年,大陸快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反觀台灣,這些年發展遲滯。王銘義指出,「選舉政治」是造成台灣近年綜合發展滯後的關鍵因素。受制於選舉制度與「選票至上」的影響,基於選票的現實考慮,或為取悅特定選民的支持,台灣領導人往往在當選之後,只做短線炒作的政策項目,對攸關台灣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或涉及兩岸關係終極統合政策的布局,往往採取模糊策略,無法務實地運用大陸崛起發展的有利形勢推動台灣發展。王銘義說,媒體平台是帶動兩岸雙向交流「橋樑中的橋樑」,希望用自己的筆和鏡頭在兩岸搭起一座溝通橋樑,向台灣民眾勾勒出大陸社會這數十年來迅速發展的歷程,讓台灣社會有所啟迪和反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