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古巴花旦》尋根傳奇

時間:2018-02-08 03:15:50來源:大公網

  圖:何秋蘭(右)與黃美玉曾到中國尋根

  年邁的拉丁裔花旦和坤生,在鏡頭前大演《王寶釧》,或唱着《武家坡》的折子,在她們身邊伴奏跑龍套的,是一位黑人青年……以上片段可能是筆者在YouTube上見過最感意外的短片。古巴老人何秋蘭、黃美玉唱粵劇的故事,在網上流傳多年,如今終於被搬上大銀幕,電影名為《古巴花旦》。\行光

  魏時煜導演的紀錄片《古巴花旦》,把兩位老人家學粵劇的故事,以及她們被攝影學者劉博智「發現」之後的經歷,一一搬上銀幕,讓幾代華人在古巴留下的文化足印,可以透過大銀幕讓更多人知道。

  小時古巴學戲走埠

  為什麼古巴會和粵劇拉上關係?這要從十九世紀中後期粵人大批赴海外打工說起。這些被賣的「豬仔」,除了去東南亞、澳洲以至美國,足跡也去到位於加勒比海的古巴,經過多年的發展,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那裏建立了數以十萬計人口的僑社,甚至可以支持到多個戲班的生存。

  《古巴花旦》裏的主角何秋蘭,是純古巴血統的女孩,她一個月大時,父親就過身,母親帶着她流落哈瓦那華人街,後來被華僑方標收留,成為他的繼女。繼父熱愛戲曲(更因為學戲離家遠赴海外),帶着小時的何秋蘭出入戲院,繼而送她去學戲,並且組織戲班。何秋蘭十五歲就成為劇團的花旦,巡演古巴華埠。父親是華人的黃美玉,也是這個劇團的成員。

  何秋蘭的唱功,足以和外埠來訪的小燕飛、牡丹蘇、蘇州麗等名伶同台演出。她二十多歲結婚後息演,而緊接着的古巴革命,把古巴僑社的富裕生活終結。後來何秋蘭成為了餐廳的接待員,而黃美玉考上大學,畢業後在外交部工作,被派往印度等地。兩人在幾十年後重聚,重新演出粵劇,於是被人「發現」,以及衍生出後來兩次往中國尋根的故事。

  《古巴花旦》這片用上了不少導演前作《金門銀光夢》的訪問,因為《金》片探究的是美國華人演藝世界,其實和古巴華人社會關係密切,既是發行電影的市場(主要是粵語片),也是戲曲藝人表演的舞台。像小燕飛,就曾經和何秋蘭同台,通過他們的回憶,一個粵劇團在海外演出的網絡隱隱浮現了出來。另一方面,因為古巴長期在冷戰的第一線,冷戰結束後又堅持和美國對着幹,所以社會發展長期停滯,但也意外地讓一些古老事物保留下來。像何秋蘭工作過的報社,一百年前的印刷機,如今依然可以操作,而華人會館的神位,依然是洪門的那套。

  比華裔更加中國化

  紀錄片好不好看,有時候要看彩數,找到合適有趣的主人翁,人物本身已經有足夠魅力可以吸引觀眾。

  《古巴花旦》中的兩位婆婆,就是這類吸引觀眾的主人翁。何秋蘭年輕時的經歷固然傳奇,年紀大退休後,她除了唱戲,也為古巴的華文報紙服務,在排字房負責執字粒的工作。通中文,廣東話帶着台山腔的她,某程度上是個「漢化」了的古巴人。根據片中被訪者的說法,她第一次來到香港,被接待的朋友問起想食什麼,答案是:白斬雞、鴨膶腸、老火湯和蒸肉餅,和少小離家的老華僑分別不大,除了她是第一次踏足中國,更完全沒有華人血統之外。反而黃美玉雖然有華人血統,但已經不會講、更不會讀寫中文了,對於華人的風俗也比何秋蘭陌生。她登台唱戲,要靠何秋蘭把唱詞用西班牙文標音後硬記。而為唱詞標音這個工作,何秋蘭早在少女時代已經要做,當時戲班的女孩子多數都不通中文,要靠她的翻譯才能演出。

  何秋蘭這種陌生的「尋根」故事,正正是這部《古巴花旦》最迷人的地方。

圖片:藍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