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比特幣暴漲預示了什麼?/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程實

時間:2017-12-13 03:16:00來源:大公網

  圖:比特幣不具有貨幣本質屬性,它被熱炒,是人們對紙幣失望的另類表現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上周,比特幣迎來新一輪的急遽上漲,創下24小時漲幅逾50%的新紀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亦正於本月推出比特幣期貨,有望對這一行情推波助瀾。

  從微觀現象審視宏觀變局,筆者認為,當前比特幣的暴漲反映出全球經濟的兩大深層趨勢:一方面,本輪金融危機後,微觀群體對紙幣的不滿日益深化,有望迫使國際貨幣體系進行多維度的新變革;另一方面,全球集體風險認知的低位趨同進一步加劇,提振的風險偏好正在推動市場盲目追逐超額收益,全球金融市場變盤風險步步迫近。

  從貨幣功能來看,微觀群體對紙幣的不滿日益深化。比特幣最大的特徵是「虛擬」,作為一種虛擬的存在,它不與任何現實有天然的關聯,這使其具有遮罩諸多現實煩惱的優勢。它不與任何國家關聯,因此具有超主權性,這一點讓人們看到了完全規避紙幣匯率無謂波動的希望;它不與任何發行方關聯,且具有2100萬單位的天然發行上限,增量發行也有成本遞增的特點,這一點讓人們看到了完全規避紙幣超發風險的希望;它不與任何監管權威關聯,這一點讓一些人對其蘊藏的貨幣自由充滿了嚮往。

  不過,從貨幣的三重屬性出發,比特幣不僅現在不是貨幣,未來進化為貨幣的可能性也正由於當下的炒作而受到致命打擊:就普及性而言,絕大多數人連比特幣是什麼都不知道,更遑論普及了,而比特幣價格被炒得越高,其未來普及就越困難;就穩定性而言,缺乏必要的監管、缺乏對炒作的抑制手段,比特幣價格高起高落,完全不具備價值表徵和財富儲藏的作用;就清償性而言,比特幣雖然是虛擬商品,但不像金銀那樣有內在價值,也不像紙幣有國家信用做背書,因此清償可能性幾近於無。

  由此可見,比特幣不具有貨幣的本質屬性,比特幣被熱炒,只是人們對紙幣失望的一種另類表現,信用貨幣體系的確需要加強貨幣節操和內在約束,但由此對比特幣的貨幣進化寄予厚望,未免有些不切實際。比特幣突然出現和快速崛起的真正意義,並不是取代美元,更不是大賺美元,而是讓人們在危機混亂中看清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向:加強貨幣發行的內在約束、削弱霸權貨幣的體系影響、尊重微觀群體的貨幣權力、滿足資訊時代的貨幣需求、體現平等多元的貨幣精神。

  警惕金融市場變盤

  從全球風險看,金融市場的暴風雨加速迫近。如上所述,虛擬的比特幣並不具有完備的貨幣屬性。因此,在全球樓股兩市持續向好、VIX(恐慌指數)落入歷史低位之後,缺少價值基礎的比特幣接力上漲,表明全球風險偏好已經系統性地轉向了盲目樂觀。着眼於原因,這一轉變具有穩固的內生動力,短期內難以消退,將助推比特幣價格進一步上行。一方面,籠罩已久的復甦風險已經逐步消散,金融風險重新成為主要風險。但市場通常不會主動擔憂自身的危險,特別在賺錢效應的驅使下,誰都不願意打破和諧的氛圍,甚至還默默維護難得的默契,以期在未知的危機來臨之前分一杯羹,因而市場變得無畏無懼。另一方面,儘管全球貨幣政策的收緊基調不變,但各國步調的差異使得實質的緊縮效果並不明顯。在美聯儲開啟縮表之後,作為全球流動性其他重要來源的歐、日等央行仍然缺乏主動收縮的可能性和時間表。鷹派加息延遲與全面縮表待定也相應延長了金融市場的繁榮時光,導致過剩的流動性流向比特幣市場,在新的資產泡沫中尋找新的超額收益。

  放眼於後果,短期的市場主觀感受最終逃不過理性的均衡之力,尤其是在集體風險認知低位趨同的情況下,「擁擠」的共識令變盤時的「踩踏」在所難免。縱覽當前局勢,朝鮮失控的危險真正演化為「達摩克利斯之劍」,歐洲一體化倒退的潘朵拉之盒也未最終蓋上,2018年民粹政黨可能在意大利、匈牙利等國大選中再度崛起。在黑天鵝事件反覆衝擊之下,高漲的風險偏好可能逆轉,並最終觸發全球金融市場積蓄已久的變盤風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