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泰國微笑國度

時間:2017-11-26 03:15:29來源:大公網

  圖:阿瑜陀耶國家歷史公園承載歷史傷痕

  編者按: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將絲綢之路喻為「主宰人類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整個世界的中樞神經系統」。

  兩千年來,絲路譜寫多元文化交流的華美樂章,承載帝王的宏圖偉略和商旅的財富夢想,寄託將士的征戰情懷和僧侶的傳教熱忱,聯通不同種族,交匯不同信仰,對人類文明進程影響至深。

  在「一帶一路」倡議即將邁向五周年之際,「遨遊版」特別開闢專題系列「絲路花雨」,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從歷史人文、政治經濟、社會民生、自然風光等維度,描摹絲路新貌,力圖講好絲路故事,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貢獻綿薄。專版逢周日刊登,敬希讀者垂注。

  千江水映千江月,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絢麗多彩的民俗生活,古今交融的城市風景,無限旖旎的海島風光,會心微笑的國民風貌,五味中和的泰式美食……構成泰國印象的多元面向。若以一言蔽之,必答曰:自由、和平,微笑國度。

  沈 言

  泰人崇尚自由與和平,正如泰國國歌所言:「平和安寧,國人所愛,倘有戰事,我等無懼。獨立主權,誓死捍衛」。

  泰王國簡稱「泰國」。在泰語中,「泰」意為「自由」,從「傣族」名稱的起源,到「泰國」名稱的確立,注定與「自由」結下不解之緣。

  國名確立 緣繫自由

  傣族歷史悠久,但泰國建國歷史卻不足八百年。追溯泰國史上首個王朝「素可泰」之建立,即與反抗異族統治有關。泰語意為「幸福黎明」的「素可泰」,原在柬埔寨吳哥王朝轄下,後來當地傣族人揭竿而起,攻城略地,創建了泰國的開國王朝,為黑暗帶來黎明,以自由驅走奴役。在擺脫高棉人統治後,為紀念民族重獲自由,始以「泰」為國家主體民族之稱謂,即「傣族」。

  至於「泰國」名稱之出現,則與近現代西方殖民史有關。在東南亞國家相繼淪為列強殖民地的黑暗時代,泰國巧妙利用地緣政治,藉英法利益妥協,權充兩國在湄南河殖民地之間的緩衝國,得以成為東南亞碩果僅存的獨立國家,雖無法規避英法掣肘,卻仍有自由空氣呼吸,實屬難得。是以,於公元一九三九年,改國名為「泰國」,取其「自由領土」之意,與非殖民地歷史呼應。「自由」寓意似乎蘊含好運基因,在建國七百餘年的歷史中,令泰國免受奴役,保有自由。

  泰國是舉世知名的佛教國家,享有「千佛之國」美譽,全國約九成半人口篤信佛教。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以佛教為精神支柱的國民,又豈能不熱愛和平?

  在自由傳統之下,在「自由領土」之上,宗教信仰亦自由,泰國憲法並未規定官方國教,而是保障信仰自由。作為宗教信仰主流的佛教,從不妄自尊大,與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道教等,長期和平共存。有賴佛教的包容性,泰國不僅未曾發生排華大屠殺,而且不同種族和睦共處,早已實現多民族融合。

  佛教之於泰國,地位尊崇,儼如國教,卻又平易親民。在泰國,佛教寺廟既是宗教生活中心,亦是社會生活中心,扮演着消息集散地、新聞發布處、勞工僱傭中介與社區中心等角色,甚至兼作學校、醫療所和收容所,功用多元化。世俗化的佛教,無異倫理道德的綱常、禮教秩序的準則,成為維繫社會和諧及推動藝術發展的原動力。

  佛教影響 泰人平和

  佛教的影響無處不在,從日復一日的化緣布施,到一生一次的出家修行,信仰與世俗生活如許接近。泰國佛寺不具炊火,僧侶每日清晨外出托缽化緣。信眾沿途絡繹奉上食物,僧侶則誦念經文賜福。出家剃度是泰國男性佛教信徒的「成年禮」,帶有報親恩、宏願力,甚或光宗耀祖的意味,構成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的奇妙交集。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佛教家庭必有男丁出家或剃度修行,研習佛法教義,實踐僧侶生活,短則數日,長則數月。「拉瑪四世」蒙庫在繼位前,已度過了二十七載僧侶生涯,創立了法宗派,法號「金剛智」。作為泰國歷史上首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他精佛學,重科學,知識淵博,通曉多種語言,為一代明主。

  佛教宣揚三世輪迴、因果業報,倡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泰國佛教教育追求「自淨其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發揮勸惡向善的教化作用,對泰人敦厚善良的民族性,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許多泰人會定期坐禪,以達至內心的平靜與快樂,充滿智慧與慈悲的佛教精神,已然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深入骨髓。

  自由的信念與和平的宗教,孕育了淳樸的民風、平和的心態,生發出友善的眼波、真誠的笑靨,毫不矯揉造作,直入心脾。即使在熱浪襲人下,亦予人如沐春風之感,令泰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微笑之國」。

  任憑滄海桑田,「微笑之國」一如既往地笑看風雲,兼容傳統與現代,融會東方與西方,在佛陀的教誨下,不疾不徐,不過不失,不慍不火,不卑不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