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近百名兩岸知名專家學者,12日齊聚廈門舉行「兩岸交流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大公報記者何德花攝
近百名兩岸知名專家學者,12日齊聚廈門舉行「兩岸交流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兩岸開放交流三十年中,兩岸學者的交流也從敵對、防衛走向了理解、合作、融合的狀態。大陸首批赴台交流的兩岸關係學者廈門大學陳孔立教授期待,兩岸交流要在發展中融合,融合中統一。台灣第一個到訪大陸的學者、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教授指,三十年交流讓自己從「反共鬥士」轉變為國家統一、民族統一的堅定支持者。/大公報記者何德花廈門報道
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海峽交流文化中心共同主辦的「兩岸交流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12日在廈門舉行。成立於1980年、作為大陸首家台灣研究所,廈門大學與台灣島內各界交流廣泛,有深厚的人脈基礎。研討會上,有研究兩岸問題最資深的學者如廈門大學陳孔立教授、台灣楊開煌教授以及台灣前「考試院」副院長高永光等人。
現年87歲的陳孔立認為,交流是心靈的溝通,要善於尊重和傾聽,以同理心看待和理解台灣同胞。他以自己親身經歷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講述兩岸交流三十周年。1987年兩岸開放交流後,陳孔立便擔任廈大台灣研究所所長。早在1986年7月,陳孔立在芝加哥大學就與台灣學者有過交流,當時因怕對方是國民黨「特務」,不敢與台灣學者一起照相。1988年1月,台灣「台灣史研究會」邀請陳孔立參加,當時繞境香港欲前往台灣時,卻因「不符入境資格」沒有去成,而陳孔立的一篇文章已在研討會上公布,「文到人不到」。陳孔立也成為大陸第一個向台灣「敲門」的人。
25年前邀請函領帶見證歷史
陳孔立憶述,直至1992年11月,在楊開煌教授經手下,大陸研究台灣問題的學者才首度參加台灣研討會,國民黨很多「大老」包括「國策顧問」吳延環等人也與他們接觸。研討會上,陳孔立還特別展示了當年台灣研討會的邀請函,以及繫上主辦方之一的台灣東吳大學時任校長章孝慈贈送的紅黑斜紋領帶,以示見證與紀念。
楊開煌則是台灣首登大陸的研究大陸問題學者。1992年11月,楊開煌等一行台灣學者首次到訪北京、南京、上海、廈門。楊開煌稱,兩岸的交流台灣方面是從「反共」開始的,有防衛性、政治目的性,在心態上是互相刺探,進而相互攻擊的,早期浪費了很多時間。三十年來,台灣問題從學術上講經歷了三個不同時期,也從學術為政治服務到追尋兩岸和平的轉變。
首位登陸學者:堅定支持統一
楊開煌稱,自己第一次到大陸來,其實是為了回去在學生面前講大陸問題時有權威性。但到大陸多次後,自己有了三個變化,第一是能夠辯證地看兩岸關係;第二是,交流讓自己從字面的中國文化了解實踐中的中國文化,認識到兩岸的制度沒有孰優孰劣;第三個,也是最大的好處是,從心靈上排除被殖民的悲哀感。楊開煌稱,三十年兩岸交流的經歷也讓自己成長,理解自己的國家,也讓自己從完全情緒化的「反共鬥士」轉變成為國家統一、民族統一的堅定支持者。
親身體驗兩岸交流30年來的巨大變化,陳孔立教授期待,兩岸交流應有堅定方向,要在發展中融合,融合中統一。楊開煌教授也說,交流的目的,應該是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共同致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