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東西洋貨 薈萃南京

時間:2017-11-01 03:15:59來源:大公網

  明佚名《南都繁會圖》卷,絹本,設色,是一件畫心長達三點五米的長卷,畫幅縱四十四厘米。畫中「南市街」牌坊裏,兩層樓高的大型商場二樓垂下的兩幅招幌:「東西兩洋貨物俱全」(圖一),引人遐想。經筆者考證,「東西兩洋貨物」,所指就是經福建泉州、漳州及廣東沿海乃至江浙等地的港口,由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進口的海外洋貨。當時所謂「東、西兩洋」,與我們後來說的東洋、西洋基本上是一回事。晚明地理方志學家何喬遠《名山藏》有明確界定:「娑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南洋娑羅國以東是東洋、以西為西洋。娑羅國是明時南洋的一個島國,鄭和下西洋曾到此,大體在今菲律賓呂宋島附近。再對照文獻,「洋貨」在當時司空見慣,明萬曆時人張夑《東西洋考》記載,舉人盧崇勳於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任福建漳州府同知(副知府),專責外貿課稅,這年八月初五日,當地遭遇颶風,一夜之間「數十萬洋貨,一颶立盡」,致使稅收成問題。

  畫面「南市街」牌樓下「走海倭子進寶」,畫的是兩頭舞獅表演。「走海」就是專門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走海倭子」,指日本商人。獅子不是日本所產,而是來自遙遠的非洲或者東南亞。推測這是一個象徵性表演,可能是為賣活獅子做廣告。

  大型商場一樓「兌換金珠」招幌下,攤主是一位戴眼鏡的老人。眼鏡是西洋貨。明嘉靖時學者郎瑛《七修續稿》專門記錄「眼鏡」一條,指出它出自西洋,泊來中國。

  由此看來,這座大型商場堪稱當時南京城外一處中外貿易中心,此畫也可說是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佐證。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