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參觀李鄭屋漢墓 了解香港自古是中國領土

時間:2017-10-20 03:15:49來源:大公網

  圖:古墓是東漢遺蹟,以磚砌建,是香港現有108項法定古蹟之一

  2005年是李鄭屋漢墓發現五十周年,香港歷史博物館完成維修工程後,出版了《李鄭屋漢墓》一書,全面介紹了當年的發掘經過和出土文物。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由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林仰山主持發掘,並撰寫發掘報告。林仰山報告記錄了發掘方法、發掘日程、墓內遺物數量和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向港英當局建議就地保留該墓,並將該墓發展為一古蹟公園。

  從墓室的形制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約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為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為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濕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眾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漢墓的布局為「十」字形,一共有四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中部為穹窿頂。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考古學家在漢墓中發現了五十八件陪葬品,其中五十件陶器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貯藏器和模型;另外八件青銅器則有盆、鏡、鈴、碗等。墓內並沒有人骨。

  反映中原邊疆文化交流

  李鄭屋漢墓的發展,令香港人認識到自古以來香港都是中國領土。

  考古學家指出,在中原地區有不少單穹窿小磚券頂墓,與李鄭屋漢墓的穹窿頂極為相似。這種建築風格最先在洛陽出現,約在王莽統治時期前後。到了東漢中期,無論是在關中、三晉地區,墓葬中普遍發現有陶製的模型明器,而且品種類型多,包括房屋、閣樓、豬圈、耳杯、案、酒樽等。

  而在李鄭屋漢墓的陪葬品,其中五十件陶器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等,器物的外形亦與中原地區所發現的模型明器十分相似。可見,李鄭屋漢墓的穹窿頂和陪葬品,具體反映出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文化交流的情況,古代漢族與嶺南越人文化的交流,反映了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趨勢,說明了自古以來香港都是中國領土,說明了越族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成員。

  漢墓旁邊是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展覽,利用文字、圖片、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現時還設有「舌尖上的歷史:漢代飲食文化圖片展」,參觀者可透過圖片認識漢代的飲食文化。中國自古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說明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學通過了解漢代時期的飲食行為,進而認識當時的飲食文化,知道該段時期人民的精神生活狀態和物質生活發展水準。

  兩漢期間,無論飲食資源的開拓、烹調技術的提升、飲食器具的多樣化,以及各種飲食風俗的形成,顯示出中國飲食文化在漢代已發展至興盛的時期。

  參觀前,可先閱讀下列書籍:

  《李鄭屋漢墓》

(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2005年)

  《香港考古學論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香港考古學敘研》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