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中在金融領域上說:「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有記者問我的看法。我認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個基本功能,在很多地方,因受着華爾街金融文化和金融全球化的雙重影響,已被拋諸腦後,甚至出現金融霸權的不良現象。炒賣風氣熾熱,金融中介的私利蓋過了金融好好服務經濟的公眾利益。複雜的金融運作模式和金融產品,製造了系統性金融風險,令金融危機頻繁地發生。金融監管效率相對下降,雖然要求多多,但對解決核心的金融文化問題,搔不着癢處,更有架床疊屋之嫌、增加資金融通成本之弊,更不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內地的貨幣金融體系,看來比先進國家如歐美的貨幣金融體系落後。分配金融資源的效率,在不全是市場化的影響下,好像較低。的確是有深化各項金融改革的必要,包括令各金融範疇更「市場化」,將資金融通渠道多元化,「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等。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價值,在內地金融政策制訂上,旗幟鮮明,是一股清新空氣,更能在過去廿多年,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是值得其他國家學習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