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由歷史看科學與科技

時間:2017-10-03 03:15:48來源:大公網

  談起初中中國歷史,不少人心目中,可能只是一些關於帝王將相事跡的歷史。近年,教育局回應社會的訴求,提出改革初中中史課程內容的建議,令初中中史科不時成為社會人士關心的焦點。我十分認同改革建議的一個方向,加入文化史。學習文化史不但有助提升學習樂趣,亦有利我們從宏觀角度理解今天的社會或文化現象。劉岱主編的《格物與成器》(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收入多篇台灣史學家研究中國科技史的論文。每篇文章皆有很高的學術水平,從中令我發現了學習中國科技史的樂趣。

  科技發展除了與思想因素息息相關之外,還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簡言之,科技發展要有適當的政治制度、地理環境、社會和經濟結構等歷史因素作為背景。因為在科技史上,常有某些科技理論的內在邏輯,雖然蘊涵了發展的潛力,但卻受到時代條件的限制而功虧一簣。例如,以阿基米德為代表人物的古希臘亞歷山大時期,科學家們已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可惜的是,羅馬帝國卻摧毀了這股科學浪潮。

  另一方面,因應實際需要所發展累積的科技知識,如果無法納入某種恰當的理倫架構,那麼,科技發展到某一層面後,就難以突破。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是明顯的例證。兩書都由於缺乏理論架構的導引,使這些經驗累積成的科技知識不足以蛻變成近代型的科技。因此,在科技發展的歷程中,思想、歷史因素的結合顯然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本書的文章正是運用了上述的研究方法,從中國社會的角度看科技的發展及挑戰。如我們由「鑑往知來」的角度來閱讀本書,自然亦會明白到當前中國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弱點。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