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兩地學者論港澳國民認同 直指反對派非統戰對象

時間:2017-09-16 20:40:00來源:大公網

  

  「中華文化與一國兩制」學術論壇16日在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舉辦

  大公網9月16日訊(記者羅婧姝、李柏濤) 為紀念中華文化學院成立20周年,來自兩岸及港澳的14位專家學者16日在京出席「中華文化與一國兩制」學術對話論壇,就「一國兩制」在港澳地區的落實情況、國家民族認同及兩地的現實政治問題進行交流答問。專家們分析港澳實施「一國兩制」的不同面向,直陳香港國民認同問題,認為發展經濟與落實主體責任不可或缺。面對反對派的選舉策略,更直言反對派是敵對力量,不應成為統戰對象。

  「一國兩制」構想在香港和澳門成功實踐,但又有不同面向。澳門理工大學「一國兩制」研究中心教授許昌認為,澳門歸回前即有「半個解放區」之稱,在其後的經濟結構中也以博彩業獨大,這實質上是國家政策施行的結果,所以對國家、對中央政府的認同程度高。何志平也指出,澳門推行的是大陸法系,與內地能更好對接,且澳門在回歸之後依靠國家,經濟取得很大發展。

  與澳門不同,澳門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主任郭建青指出,香港在回歸前夕,港英政府推動立法機構改革和所謂「民主化」進程,造就了「比較有戰鬥力的反對派」。香港社會活動家、特區政府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更認為,香港回歸時政權順利交接是成功之舉,但當時對殖民時期架構很大程度的保留令之後推動「國民教育」等都出現相當大的困難。

  香港的很多年輕人拒絕到內地甚至都沒有回鄉證,香港的空姐曾拒絕在工作中使用中文名,甚至最近各大高校開學日出現的「港獨」單張,都顯示出增強香港人國家認同問題迫在眉睫。

 

  饒戈平認為香港應落實國民教育並就國家安全等方面立法

  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饒戈平認為增強國家認同首先要發展香港經濟改善民生,其次要落實主體責任,在香港推動國民教育和完善國家安全方面的立法,當然也要努力改善港人在內地的待遇。邵善波也指,要讓港澳台同胞自覺感覺到自己是中國人的一部分就不能壓迫「一國兩制」中「一國」的部分,重視香港人在內地參加公務員考試甚至參軍的問題。

  在國家認同方面,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強世功首先指出,在冷戰背景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話語體系喪失了問題的針對性,中央需要一套新的話語體系來闡釋「一國兩制」。他也重視中華文化中的「和合理念」,認為國家在香港推進中華文化要有成熟系統的想法,對待文化也不能厚古薄今,不僅要重視傳統文化特別是儒釋道,也要重視現代文化,比如西方的法治傳統。

  

  何志平認為香港的反對派不應該是統戰對象

  在座談會上,專家也回答了香港目前的現實政治問題。針對最近香港選舉管理委員會公布的立法會補選安排,由於劉小麗和梁國雄提出上訴,司法程序仍未結束,所以目前空缺的六個議席中只有四席可進行補選,也即意味着香港不得不分開進行兩次補選。

  邵善波指出,從法律的角度看,劉小麗和梁國雄的司法程序還未完結,但是他們上訴的目的是選舉的策略性考慮。而何志平則直言不同意林鄭月娥「決不乘人之危」的講法,他認為反對派在香港不應該是統戰對象,「我們要團結可團結的力量,將消極力量轉化為積極力量。但反對派不是消極的力量而是敵對的力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