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圖: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患者居於鳳德邨,圖為工作人員昨日在毗鄰的龍蟠苑噴滅蚊煙霧。右圖:基孔肯雅熱患者居住樓宇200米半徑範圍內的居民,如果被蚊叮咬後可能有風險,涉及20座大廈、8000個住戶。
本港昨日錄得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82歲女患者居於黃大仙鳳德邨,潛伏期內沒有外遊紀錄,相信是在邨內感染。衞生防護中心評估認為,患者居所200米半徑範圍內約20幢大廈合共約8000戶居民有較高感染風險,將逐家逐戶派發問卷,找出隱形個案。
大公報記者昨日在現場所見,食物環境衞生署承辦商人員在鳳德邨一帶加強滅蚊。有學者分析指出,會否出現社區爆發關鍵在未來兩至四星期,相信在政府加強滅蚊等因素下,成功控制的機會較高。\大公報記者 肖泓宇(文) 林良堅(圖、視頻)
82歲患者於10月18日出現左腳腳踝腫痛,22日發燒及手腳關節疼痛,同日向私家醫生求診,翌日到廣華醫院急症室求醫,獲安排入院接受治療,血液樣本驗出基孔肯雅熱病毒,目前情況穩定。患者的四名家居接觸者暫沒有出現病徵,正接受醫學監察。
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患者在12日潛伏期內未曾離開香港,對上一次外遊已是8月底,因此屬於本地感染個案。鑒於患者的活動範圍主要局限於邨內,中心不排除有未確診的患者在區內,將病毒傳播給邨內的蚊蟲,導致她受感染。
他又說,未來幾天將在患者活動空間大概200米半徑範圍內的20座大廈主動追蹤個案,不排除該區有更多人類感染個案,會盡快送到無蚊環境下治療,減低傳播風險。而過去錄得的46宗輸入個案在本港沒有聚集性,暫時看不到出現爆發。
食環署承辦商加強巡查滅蚊
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霍明茵表示,署方已即時於患者住所及曾到訪的地方附近強化滅蚊工作,包括使用滅蚊噴霧消殺、投放殺誘蟲劑及清理積水,亦會加強巡查地盤等高危地方。環境及生態局將於今日召開跨部門會議、食環署亦召開跨部門地區會議,協調並要求各政府、地區部門進行防蚊滅蚊工作。霍明茵呼籲全港市民加強居所防蚊滅蚊措施,至少每星期清理一次家中積水;物業管理公司亦應加強管理。
衞生防護中心已通知醫管局有關情況,並將向全港醫生、醫院、學校及院舍發出信件,提醒加強留意及進行滅蚊工作。同時,中心透過基層醫療署,將訊息發放予黃大仙區的私家醫生及診所,以提高社區的警覺性。
大公報記者昨日下午現場所見,鳳德邨對面的龍蟠苑有工作人員噴滅蚊煙霧。有鳳德邨居民表示,平常邨內蚊患不算嚴重。年近60的陳先生對邨內出現本地基孔肯雅熱個案感到擔心,表示會隨身攜帶蚊怕水,出門時亦會盡量穿長袖衣褲。他又說,雖然擔心感染,但見到政府部門已在附近展開滅蚊,並在商場內設立健康站等,令他放心不少。
有否社區爆發 看未來2至4周
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凡於10月1日後出現發燒、關節痛或出疹等相關病徵的居民,應盡快聯絡中心。為此,中心設立了熱線2125 2373,由即日起上午9時至晚上8時運作。此外,中心於鳳德商場二樓設立健康站,即日起上午10時至夜晚8時運作,向市民宣傳防蚊措施,並由醫生及護士為有病徵的市民提供評估、檢查及轉介服務。
港大臨床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教授陳福和分析指出,若屋苑或附近公園一帶有積水令蚊子滋生,可成為主要傳播途徑。至於會否有機會出現社區爆發,關鍵在於未來兩至四星期會否再有本地個案,以及個案分布範圍,但相信在政府加強滅蚊等因素下,能夠成功控制機會高。他特別提醒長者、有長期病患或免疫系統疾病要小心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