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兩岸學者: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是和統必經之路

時間:2017-09-16 16:30:47來源:大公網

 

  「中華文化與一國兩制」學術對話論壇16日在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舉辦。

  大公網北京9月16日電(記者 李柏濤) 雲集兩岸及香港、澳門14位專家學者及中華文化學院400餘人的「中華文化與一國兩制」學術對話論壇,16日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是為紀念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成立20周年所舉辦的系列論壇之一,共分為「中華文化與兩岸命運共同體」及「中華文化與港澳國家、民族認同的建構」上下兩個半場,旨在從凝聚「中華文化認同」的角度入手,探討「一國兩制」下兩岸四地需要共同堅持的「同」和可以包容的「異」,共議中華民族復興之道,推動海內外中華兒女基本政治文化共識的形成。

  在上半場即「中華文化與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討論中,首先發言的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李義虎表示,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他在去年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特別強調「中華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提法首次見諸於兩岸高峰會談。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李義虎

  他認為,在很大意義上講,「中華文化自信」和「中華民族自信」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國家統一的重要論述,因此更應以這兩個自信為主抽,以兩岸文化交流促進彼此心靈契合和社會融合。李義虎同時提醒,要警惕蔡英文當局的所謂「積累式台獨」,用扎實的兩岸文化交流化解對方的圖謀。

  來自台灣的台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錢穆故居講座教授辛意雲以「大一統與中華文化」為題指出,西周初年,中國已是一個封建制的大一統國家了,後至漢初的《春秋公羊傳》成書,確立了「大一統」的觀念,此後「大一統」思想即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

  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台灣研究中心主任林岡的發言圍繞「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研究」,他認為,如何在「一中」前提之下,尋求兩岸雙方均能接受的統一模式,是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兩岸要相互尊重彼此政治制度之差異,走出「戰勝論」和「趨同論」的思維定式,在統一前可先進行制度磨合,最終實現兼容式統一。林岡強調,研究和建構兩岸在統一前的政治關係,可為「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鋪陳通道。

  對於「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這是當今時代實現「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必經之路,同時亦要包含必須具備制止「台獨」的能力,及擁有通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自信,這兩大支柱。如果無制止台灣分裂勢力的能力,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便無從談起。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湯紹成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湯紹成則分析了台灣島內目前存在的所謂「認同問題」,並認為這是一股「小逆流」,源於過去一段歷史時期兩岸分分合合的糾葛。他建言,「政治的台灣人,文化的中國人」,以及「台灣的中國人」這些說法,比較貼近台灣人的認同,有益於兩岸的融合發展。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則表示,中華文化是聯結兩岸的重要紐帶,更是「台獨」無法逾越的障礙,「台獨」勢力「去中國化」對於台灣同胞的中華文化認同的衝擊有限,中華文化發展繁榮、進步復興的進程,亦是兩岸統一到來,「台獨」徹底失敗的過程。

  據悉,中華文化學院為紀念成立20周年,接下來還將舉辦「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等論壇,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屆時將發表主旨演講並進行交流對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