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一場風災催生香港天文台

時間:2017-09-12 03:16:12來源:大公網

  強颱風「天鴿」上月襲港,位於臨海低窪地區的鯉魚門馬環村因海水倒灌嚴重水浸,高峰期水深及腰,有村屋門前地台被海浪沖毀,居民只要踏錯一步,即跌入波濤翻滾的海中,消防員拯救被困22名村民,過程險象環生。

  然而1874年的一場風災,才是被形容為香港史上毀壞性最強的颱風。風暴過後,當時三英里的海堤嚴重受損,醫院成為危樓,死亡數目不斷上升,全港只有4%房屋完整無缺。馬冠堯在《香港工程考》(香港:三聯書店,2011年)一書中,探討了這場風災對香港社會產生的影響。這次歷史風災襲港之後,民間衍生了香港人道協會,政府也正式成立預告颱風的方法和籌備成立天文台。

  首先,1875年香港人道協會成立,主要工作是拯救颱風襲港時的不幸者。協會在1878年與公務人員合作,合力拯救了250多人,其後一直運作,直至政府正式成立消防隊。此外,風災後正式開啟了政府發放颱風預告的方法。

  1874年風災後,量地官裴樂士寫了一份報告致輔政司,建議成立本地天文台。報告中提及香港身處颱風帶,亦需與鄰近地區合作,發放颱風消息給船運人士,提出最佳選址於九龍尖沙咀,即今天天文台的位置。1883年3月英國批准成立天文台,並要求香港天文台必須把紀錄傳到英國氣象局,並須從英國引進風速儀到香港。

  馬冠堯本身是專業土木工程師,見證了香港建造業在七八十年代的飛躍發展,提早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毅然進修中國歷史。丁新豹博士認為,「以他的學識、經驗及工作背景,他實在是研究香港工程史無出其右的人選。」讀畢全書,不但認識到十一個建築工程故事,更掌握了香港歷史的發展進程。一本學術與趣味並重的書籍,實在值得一讀!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