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災是無可避免的。香港和澳門身處颱風區,每年都必有颱風侵襲,無可避免。天災造成多大的禍害,卻要視乎人。經濟發達地區要錢有錢,要先進科技有先進科技,民眾再難接受:天災純粹自然而然,除了堅忍及接受殘酷的現實外,別無他法。今年八月「天鴿」颱風吹襲港、澳,香港受災較輕。澳門卻十死,廣泛地區水浸、街道變成河道,停電、停水、停電訊網絡,多多少少關乎人謀不臧。
老一輩港人還記得,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和今次「天鴿」一樣掛十號風球,共183人死108人失蹤388人傷,皆因當年香港許多人居住於山邊木屋區及舊樓,防風設備及去水通道不足所致。1972年一場雨災,中環半山一棟12層高的大廈遇山泥傾瀉而倒塌,死了百多人。及後,香港為了減低颱風造成的災害,採取了許多防風措施:例如鞏固了有山泥傾瀉危險的斜坡,增強了颱風預報的準確程度,理順了河道、地下去水道……等等,減低了颱風的災害。
踏入21世紀,澳門經濟飛躍發展。在2011-12年,人均GDP比香港還高。澳門政府年年有巨額財政盈餘,派錢還富於民。這個做法不能說錯。然而,澳門四處興建高樓大廈、酒店賭場、道路之餘,卻疏忽了同時興建足夠的去水及防風設備。今次「天鴿」帶來的風雨其實不算大,只因同時海水倒灌,便引致大範圍水浸。
做好基建 減低災害
香港也同樣的水浸。港島杏花邨位處海邊,因海水倒灌,水淹地下停車場,不少豪華汽車報廢。其他低窪地方,因下水道經常修葺,保持暢通,大水來時可能仍會輕微水浸,但不持久,只須短暫整理便可復原原狀。澳門則沒有做好這方面的基建,遇上18年來第一個十號風球,便釀成特大禍患。
停電,更是因為經濟發展太快,澳門只是個60多萬人口的小地方,最簡便快捷的方法是購買內地電力。如今澳門超過八成電力是內地輸入的。遇上「天鴿」肆虐,停電難以避免。美國、台灣乃至其他地區亦難以避免間中停電。
翻查資料,澳門在2014年,曾經一個月內發生三宗停電事故,二千多戶家庭沒電供應。在2015年,因鴨涌河高壓變電站故障,導致回歸以來最大規模停電,超過10萬用戶(佔42%)停電。相比之下,香港每年每戶平均停電時間最多一至二分鐘,可靠度超過99.9%。可惜,這兩次停電均未令澳門政府警惕,終於釀成大禍。停電不只令電力中斷,還禍及供水,因輸水也需要用電。是以一旦廣泛地區停電,便極可能導致停水。
停車場建樓上 成本較高
要做到百分百安全,萬無一失,可不可以呢?當然可以,但成本高昂!颱風期間,海水倒灌入大廈的地下停車場,不少車輛因而報廢。假若停車場不在地下,而在二、三樓,便可避免出事,可不可以呢?
可以,但成本較高昂。水浸地下停車場,是很少會發生的事。權衡利弊,建地下停車場較符合成本效益,也無可厚非。在經濟騰飛時候,顧此失彼,在所難免。
撰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