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科經歷了六屆公開考試,一些新題型和提問方式層出不窮,令考生難以準備,應考時不知所措。這次要介紹的是「一題兩問」的提問方式,這種題目在第三屆已經出現,到第四屆又再考核,之後在第五屆一度消失,但在最新一屆公開試又再重現,所以這種題目值得廣大考生關注。什麼是一題兩問呢?這種提問方式有何特別?考生應對時有什麼地方要留意?
要言之,一題兩問就是在同一個分題內同一時間出現兩條問題,例如上述第六屆公開試卷一題三а分題內,就同時出現「比較新加坡和香港開心程度」和「並比較這兩地對生活質素滿意度的模式」兩條題目。依我之見,這類題目出現的原因,正是由第一屆到第二屆分題數目出現轉變所致。在第一屆公開試,所有卷一的題目都是分成三個分題,共分工如下:
不過,上述情況從第二屆開始,考評局接受了「卷一作答時間不足」的批評,將卷一每條題目的三條分題改為二或三條分題。結果上述提問「三部曲」的架構就無法在兩條分題內完成,而一題兩問的模式正好不同分題合併,以補其不足。以第三屆卷一第一題а分題為例,第一分題先問「有哪兩個核心價值出現矛盾」是以往а分題的提問,而之後「兩個核心價值的矛盾引致的後果是否日趨嚴重」則是以往с的提問,前者旨在界定當前現象,之後再追問這現象的發展狀況。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屆試題中,一題兩問的模式出現了變化,就是將兩個同一層次的題目併在同一分題之內,如第三題分題а將「比較新加坡和香港開心程度」和「比較這兩地對生活質素滿意度的模式」放在同一題之內。
要應對「一題兩問」的題目,考生務必小心審題,辨識題目只有一個問題,還是內裏包含兩個問題,作答時不要遺漏。第二,「一題兩問」的題型其實有其不公平和不客觀之處。不同閱卷員定必會對兩個提問之間分數的分配,有不同理解,形成評分準則的差異。即使考評局為閱卷員統一了兩個提問之間分數的分配,考生根本無法從提問字眼得知兩個提問所佔分數的輕重。考生可能會將重點放在第一問,而第二問則簡單作答,但考評局可能將評分重點放在第二問,令考生無辜失分。因此,考生回應此類題目,要分析兩條題目的關係,分配作答的時間。如果兩個提問是並列式的,如新一屆卷一第三題分題а,考生可以平均作答。如果提問是有遞進的,如上述卷一第三題分題Ь,第一問屬界定範圍「解釋哪兩個香港生活質素的向度應優先獲得改善」,第二問屬深化分析或評論,如「建議並解釋在香港可改善這向度的生活質素滿意度的一個方法」,後者應分配更多作答時間。如臨場無法判斷,宜取中庸之道,對兩個提問平均作答。
香港通識教育會 黃家樑